
青海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
2022年7月5日早晨,从县城希里沟镇出发,驱车行驶三十多公里,来到一个叫东大滩的戈壁滩上,看见一大片一眼望不见尽头的绿地,只见绿地里指针式喷灌机正进行“雨林灌溉”作业,地上的紫花苜蓿已经长到了110厘米左右。成片的紫花苜蓿,微风轻拂,芳草延绵,流青溢翠,清香扑鼻,紫色的花朵随风摇曳,收割机、翻晒机、打捆机在戈壁田野上来回穿梭,随着一行行苜蓿齐刷刷倒下,“绿地毯”瞬间变成了“条纹毯”,绿色已经覆盖了戈壁荒滩,还有前来紫花苜蓿基地栖息觅食的三百多只鹅喉羚,一会儿悠闲自在低头采食,一会儿轻盈漫步戈壁田野,与其背后的雪山构成一幅高原美丽画卷,划出一道道美丽的线条,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陪同的乌兰县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红卫介绍说“这都是优质的紫花苜蓿,乌兰县通过引导农牧民优化种植结构,大幅提升饲草亩均产量,农民收入普遍增加。紫花苜蓿是一种耐寒、耐旱的优质牧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每年能收割三到四茬,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
“今年都是大型机械化作业,省去了人力,再加上县农牧和乡村振兴局技术员的指导,紫花苜蓿长势一年比一年好,亩产都在一吨过,这个小草草真是给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乌兰县呼德格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韩永录董事长笑着说。
由于精心管理,苜蓿第一茬平均高度普遍达1米左右,目前已全部进入头茬收获期。当下各类农机每天要在田间作业十几个小时,力争在苜蓿开花前全部收割完成,确保牧草营养成分最高、品质最好。
乌兰县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红卫介绍,近年来,乌兰县积极探索苜蓿机械化生产集成技术,培育牧草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经营合作组织,实现收割、晾晒、聚拢、打捆、拉运全程机械化,促进牧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目前,5头茬苜蓿已陆续收割上市,据测算,头茬优质紫花苜蓿平均亩产干草达到500公斤,全县种植的1万亩优质紫花苜蓿总产量可达0.5万吨,收益1300万元,群众头茬苜蓿亩均收入1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