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
3月30日,共和县004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站长、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李长忠教授与青海大学梅生伟副校长光伏团队、青海陕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祝文军董事长一行5人共商海南州渔光互补一体化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示范的可行性。
李长忠教授以“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渔光互补一体化模式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题,以青海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的优势、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和青海省渔光互补一体化模式创新等向大家做了介绍。按照青海省“十四五”渔业发展规划和《农业农村部 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的目标要求,围绕冷水鱼产量达到3.5万吨的目标,仅仅“十四五”期间渔业产量尚有2万吨的增长空间。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中,电力消耗约占总养殖成本的16.7%。根据初步推算结果,年产2000吨鱼,产值1亿元,耗电0.5亿度。若实现“渔光互补一体化”模式,达到2万吨冷水鱼的产能需要用电量5亿度电。
大家一致认为,青海太阳能资源丰富,光伏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底,青海省电力装机达4286万千瓦,其中光伏1656万千瓦,光伏发电占38.6%,光伏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主要分布在海西柴达木盆地和海南塔拉地区。目前已建成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已批在塔拉滩建设50万千瓦光伏电站,供电量5亿度。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与光伏产业相结合,既有利于青海冷水养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光伏发电产业链的延伸和提高附加值。
李长忠教授认为,目前“渔光互补一体化”模式的创新,急需在冷水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工艺与光伏发电工艺的深度融合技术方面,开展研发,为每个养殖单元设计相应的储电、供电配套技术,实现发电、供电稳定、持续,供电设备与养殖设备无缝对接。
会后,李长忠教授就会议的情况与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的吴济红、杨旭两位公司领导进行了在线沟通,就公司如何抢抓机遇、在渔光互补一体化产业模式创新和利用青海储能加氢推动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充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