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
在2024年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的支持下,由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站长董全民研究员统筹规划,在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试验基地进行了不同恢复方式对环湖地区生物结皮与土壤生态影响的相关试验小区布置与取样。
本研究通过对高寒荒漠生态系统中进行的不同人工栽植灌丛长期演替下,对不同灌丛群落中的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的生长状态、分布特征以及其对水分、土壤粒度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特征等进行研究,旨在揭示灌丛—生物土壤结皮—土壤—微生物四者之间的耦合作用对高寒荒漠防治恢复作用的内在关系以及对高寒荒漠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调控机制,研究内容如下:1)不同恢复方式下BSCs对风向及坡度方向的分布特征以及生长状态的研究;2)不同恢复方式下BSCs对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改变及蒸发作用的削弱的研究;3)不同恢复方式下BSCs对土壤粒度特征及理化性质的影响;4)不同恢复方式下BSCs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5)通过计算不同恢复方式、原生荒漠化草地以及裸沙地(流动沙丘)下BSCs对土壤养分恢复指数(Soil nutrition recovery index,NRI)、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以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EMF),对其恢复效果做出评价;6)通过mantel检验研究不同恢复方式下BSCs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影响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再构建复合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不同恢复方式、原生荒漠化草地以及裸沙地中植被—BSCs—土壤—微生物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以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