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青海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
登录

青海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

网站主页>特派员>特派员详情
曹铨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89-03-01
籍贯:甘肃山丹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指派县:
共和县
工作单位: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拟开展服务工作内容:
栽培草地管理与利用
专业领域:
草学
服务县(市、区):
共和县
专业职称:
中级(十级)
服务单位名称: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办公号码:
15202580973
服务动态展示
工作日志(72)
专家问答(0)
科研项目(0)
科技成果(0)

曹铨 2025-06-25 16:03:28
    为深入贯彻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航天育种科技成果转化,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联合青海省草原总站,于2025年6月20日共同在青海大学高原特色农牧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开展航天种质材料的播种与移苗工作。该基地处于青海省典型的高原地区,土壤、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均具有代表性,能够为牧草的生长与繁育提供理想的试验环境。在自然条件下,能够全面考察航天种质材料的生长情况及其适应性。航天育种是利用太空特殊环境(强辐射、微重力)诱变种子基因,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的核心技术,此前已在全国多地成功应用。本次种植与移栽的材料纤细早熟禾和红花岩黄芪搭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进行搭载试验,紫羊茅搭乘“实践十九号”返回式卫星进入太空进行搭载试验。 航天育种,种子上天只是“万里长征一小步”,最繁重和最重要的工作是后续地面繁育,生态草种地面选育是航天搭载试验的关键环节,是试验成果产出的重要支撑。接下来,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员将继续对航天种质材料进行系统评估,努力选育出适应青海高原地区气候与土壤条件的优良航天牧草品种,为促进当地生态农业发展、提升牧民收入和保障生态环境提供坚实支撑。通过加强科技推广与成果转化,青海省的牧草种植及牧业生产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为实现草牧业绿色发展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曹铨 2025-06-25 16:02:40
    2025年6月9日,青海省科学技术厅朱生海副厅长带领社会发展科技处赵长建处长、周玉碧研究员,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李国雄副州长、州科学技术局谢康勇局长及州科学技术局相关人员陪同下,对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青海省共和县巴卡台草牧业科技小院、青海大学高原特色农牧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开展调研工作。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张春平副研究员、俞旸副研究员、曹铨助理研究员及张正社助理研究员也一同参与了调研活动。 朱生海副厅长一行抵达基地实验楼后,首先听取了张春平副研究员关于基地建设历程、成效、目标及长期规划的介绍,并详细询问了主要研究进展及科研成果转化成效。随后,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实验楼的试验设施,深入了解相关设备在科研中的具体应用与运行状况。在基地研讨室,朱生海副厅长一行与基地工作人员座谈,进一步交流了科研工作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规划。最后,在基地“高寒适生牧草引种栽培与创新应用试验平台”,曹铨助理研究员详细介绍了田间试验的布局、种植、生长状况及试验目标,使调研组对基地的农牧业科研工作有了更直观深入的认识。 在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和询问情况后,朱生海副厅长对基地(工作站及科技小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朱生海副厅长建议,基地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主动加强与海南州政府对接,深化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并积极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强化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持续提升青海大学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为青海省高原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及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提供更强劲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引领。

曹铨 2025-06-25 16:01:49
    在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青海主要牧草分子定向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编号:2025-NK-121)的支持下,青海大学科研团队积极推动牧草育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旨在提升青海省牧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该项目的实施对青海省牧草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员段元文研究员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申请了430份野生牧草种质资源,其中披碱草属种质资源214份、早熟禾属种质资源138份、羊茅属种质资源78份。2024年,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员在青海大学高原特色农牧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完成了这些种质资源的建植工作。2025年5月28日,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员段元文研究员和张正社助理研究员到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记录并评估了这些牧草的返青和生长状况。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员今年将对种植的牧草进行系统评估,选育出适应青海高原地区气候与土壤条件的优良牧草品种,为促进当地生态农业发展、提升牧民收入和保障生态环境提供坚实支撑,为实现草牧业绿色发展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曹铨 2025-06-25 16:00:47
    为提高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牧草品种多样性和草地生产力,提升牧草的品质与适应性,确保高寒地区有充足的优质牧草资源,共和县001号工作站团队开展了紫花苜蓿与燕麦品种引进与筛选评价试验。本年度,引进了10个紫花苜蓿品种(WL168HQ、WL298HQ、WL319HQ、WL329HQ、WL343HQ、WL349HQ、WL358HQ、WL3521HQ、WL363HQ、WL366HQ)和10个燕麦品种(艾斯克、贝勒、楷模、贝勒 2、黑玫克、福瑞至、新势力、爱沃、美达、沃野),这些品种的引进为丰富青藏高原地区牧草种质资源,提升牧草产业的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 本年度,苜蓿和燕麦品种筛选试验均采用了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每个品种设有3次重复,每个试验共计30个试验小区,确保了试验结果的代表性和科学性。2025年5月21日-24日,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曹铨助理研究员、张正社助理研究员、青海大学博士研究生魏孔涛、张雪、周泽、郭建强、刘新和硕士研究生岳思玉共同完成了试验小区的建植。在本试验中,对燕麦和紫花苜蓿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产草量、品质和适应性等几个方面。对于燕麦品种的评价,后续研究重点关注其产草量和营养品质指标。产草量是评估其生产潜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牧草的总供应量和经济效益。品质方面,主要评估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以及相对饲喂价值(RFV)。其中,粗蛋白含量反映了燕麦的营养价值,粗纤维、ADF和NDF是衡量其消化性和饲料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相对饲喂价值则综合考虑了饲草的营养成分和消化特性,能够有效指导牧草的合理使用。 对于紫花苜蓿的评价,除了产草量和品质外,越冬性也是评估的重要指标。苜蓿作为多年生植物,其越冬性是其稳定生产的重要保证。越冬性直接影响其作为长期牧草资源的生产能力。苜蓿的品质评价主要集中在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及其消化率等方面,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其作为高质量饲料的效果,尤其在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区,优质的苜蓿能够为牲畜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通过这些综合评价,可以为后续的品种筛选、选育和推广提供重要依据,推动牧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曹铨 2025-06-25 15:59:38
    针对青藏高原多年生优质牧草品种退化严重,优质高蛋白牧草品种资源溃泛的问题,为保障和丰富青藏高原及其高寒区域适应性良好的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种质资源数量,在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青海大学高原特色农牧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青海省巴卡台农牧场)积极开展优质豆科牧草种质资源圃的建植工作。这一资源圃旨在系统地引进、驯化、选育和评价优质豆科牧草种质资源,提升区域草地生产力、为青海省高寒地区高质量、高产牧草品种的开发与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年度,工作站成员段元文研究员从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成功申请了65份优质野生豆科牧草种质材料。这些种质材料中,包含苜蓿属野生种质30份,车轴草属野生种质13份,以及野豌豆属野生种质22份,涵盖了多种优质豆科牧草资源类型。后续工作站成员将对各类野生豆科牧草材料进行系统观测与评价,包括产量性状(如单株鲜草重、干草重、分枝数、叶面积指数等),适应性指标(如耐寒性、耐旱性、耐盐碱性、耐践踏性等),抗逆性指标(如抗病虫害、抗风、抗倒伏能力),以及营养价值(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消化率、矿物元素含量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与评估。评价结果不仅可以真实反映不同材料在青藏高原高寒区的适应能力和优良性状,也为筛选优质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可为后续的新品种培育、登记、审定与推广应用奠定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