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霞
2023-10-31 14:53:23
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开展一年生优质饲草适应性评价及品种比较试验
针对青藏高原一年生优质饲草品种溃泛,为丰富高寒区域可适应性栽培的一年生优质饲草品种数量,在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团队指导下,团队老师张正社于2023年5月,在青海大学高原特色农牧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青海省巴卡台农牧场)开展了一年生优质饲草适应性评价及品种比较试验,研究以10个蚕豆、8个燕麦、9个黑麦草、4个小黑麦及3个油菜品系/品种分别设置参试草种试验组。根据测试指南对测试草种出苗期、分蘖/枝期、拔节期等田间观测记载项目进行记录,以及测定了生长过程株高、产草量、干鲜比、叶茎比等农艺性状。牧草品种包括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钙、磷等指标。通过研究观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参试草种的产量性状以及系列适应性、抗逆性和营养价值指标,为新品种登记,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杨晓霞
2023-10-31 14:11:26
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开展保护播种对多年生高寒人工草地生产功能提升及其机制的研究
针对高寒牧区饲草供给不足、草畜时空矛盾突出等问题,以多年生高寒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为有效提升多年生高寒人工草地生产功能,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寒牧草新品种创制及草地生产生态功能提升与高效”(课题编号:2022YFD1302104)项目支撑下,在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团队悉心指导下,团队博士研究生王鑫鑫于2023年5月,在多年生饲草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保护播种对多年生高寒人工草地生产功能提升及其机制的研究试验。研究采用保护播种措施进行多年生高寒人工草地建植,将保护种播于多年生牧草行间,保护种以青引1号燕麦、青海13号蚕豆、饲用油菜、箭筈豌豆与青引1号燕麦混播(比例5:5),多年生牧草以同德短芒披碱草、青海中华羊茅草、青海草地早熟禾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物、光合、土壤和微生物特性来探寻提高多年生高寒人工草地生产功能的最佳保护种。进一步阐明多年生高寒人工草地在不同保护种下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多年生高寒人工草地的高效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杨晓霞
2023-10-31 11:23:59
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开展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生产-生态功能协同机制及其驱动力研究
植物根系是吸收和运输水分及养分的直接执行者,草地植物根系在草业系统中的草丛和地境耦合成草地系统的界面过程中起到上接草丛下启地境的关键作用。在草地生态系统中,虽然根系的重要性在森林和天然草地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认识,但在退化高寒草甸上建植的栽培草地中,仍缺乏对草地优势种植物根系活力及其与土壤环境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在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团队指导下,团队博士研究生张小芳于2023年6-9月,每隔15天在多年生饲草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生产-生态功能协同机制及其驱动力研究”课题中的根系特征观测试验,研究以2019年建植的试验样地为研究对象,包括4个单播处理和5个混播处理,分别为同德短芒披碱草、中华羊茅、草地早熟禾、冷地早熟禾、同德短芒披碱草+中华羊茅+草地早熟禾+冷地早熟禾、同德短芒披碱草+草地早熟禾+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草地早熟禾+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草地早熟禾、中华羊茅+冷地早熟禾,通过测定植物根系的生长特性,进一步明确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根系属性对不同单播和混播栽培草地的协同机制的影响,以期为青藏高原多年生栽培草地的建植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杨晓霞
2023-10-31 11:01:17
2023年6月1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莅临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参观指导。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站长董全民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巴卡台农牧场相关建设情况及工作站成员在巴卡台农牧场开展的各项研究工作,重点介绍了:天然草地高效放牧利用、高寒适生牧草引种栽培与高效利用、藏羊绿色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和林草鸡复合系统经营模式研究。随后,王光谦院士等参观了高寒适生牧草引种栽培与创新应用试验研究平台。青海大学党委书记李丽荣、青海大学校长史元春等领导陪同调研。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技术骨干杨晓霞、张春平、俞旸、刘文亭、曹铨及在站研究生均全程陪同参加调研工作。
杨晓霞
2023-10-31 10:54:43
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开展栽培草地暂稳态维持技术及其机制研究
针对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在建植3-5年期间生产功能退化的问题,有效提升高寒栽培草地生产力,在共和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团队指导下,团队博士研究生童永尚于2022年6月,在多年生饲草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以“环青海湖地区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暂稳态维持技术及其机制研究”为课题的氮添加试验,研究以前期实践中筛选出的生态位搭配合理和群落结构较稳定的青海中华羊茅+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同德短芒披碱草+青海中华羊茅+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冷地早熟禾3种栽培模式的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氮素形态和4个施氮水平,通过测定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特性进一步明确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暂稳态维持的氮添加技术和暂稳态维持机理,预期为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指导。
氮添加当年的数据结果证实,不同氮素形态和氮素水平对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明确氮添加后草地暂稳态在时间尺度上的维持效果,2023年度进一步开展研究,重点关注氮添加后翌年的地上生物量和盖度等指标,为今后人工草地的稳定性维持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