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青海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
登录
青海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
网站主页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在线服务
需求发布
特派员咨询
农业企业资源库
知识成果共享库
特派员商城管理后台
认种认养平台管理后台
平台统计
政治面貌统计
性别统计
领域统计
职称统计
工作站分布
特派员分布
工作站工作动态统计
特派员工作日志统计
在线服务统计
平台资源统计
平台使用量统计
平台查询
特派员
工作站
下载中心
网站主页>特派员>特派员详情
李生楷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3-02-01
籍贯:青海湟中
政治面貌:群众
指派县:
湟源县
所属工作站:
青海恩泽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湟源菽满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湟源迎云家庭农场
工作单位:
西宁市种子站
拟开展服务工作内容:
高海拔地区冷凉蔬菜种植基地建设
专业领域:
农学
服务县(市、区):
湟源县
专业职称:
副高(七级)
服务单位名称:
西宁市种子站
办公号码:
0971-6163322
服务动态展示
工作日志(107)
专家问答(0)
科研项目(0)
科技成果(0)
李生楷
2024-10-08 16:48:34
8月16日湟源县2号特派员工作站的技术人员前往服务企业青海省恩泽农业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工作接。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公司有机肥供应量占全省的50%,产品覆盖农牧区,广泛应用在农作物及牧草种植上。在满足省内市场的前提下公司有机肥也打开了省外市场,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在陕西省的苹果,猕猴桃,葡萄等果品栽培中施用后,从果品的色泽,齐整度,品质等方面都优于其他肥料应用效果,得到了用户的好评,复购率逐年提高,有机肥产品生产前景广阔。该公司生产的塑料地膜在全省的供应中60%左右,残膜回收量占全省用量80%,是全省唯一一家集生产、销售、回收、再利用为一体的塑料薄膜生产企业。 特派员工作站科技人员已成功获取了蚕豆根瘤菌生产技术专利,为了将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转化为产品成果,根据工作站今年在蚕豆大田中根瘤菌有机肥的应用效果,特派员工作站打算在该公司指导、合作生产蚕豆根瘤菌有机肥,进一步在其他作物上示范推广。恩泽公司负责人对根瘤菌有机肥的生产很感兴趣,在根瘤菌培养、基质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表示公司将在原有的生产芽孢杆菌有机肥的基础上增加蚕豆根瘤菌有机肥生产线,并借助科技特派员工作人员的技术力量,扩大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同时渴望能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熟化,为企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共同发力。
李生楷
2024-10-08 16:38:24
根瘤菌普遍存在土壤中,它与豆科作物具有共生固氮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在生产中。豆科根瘤菌肥料是研究最早,应用最稳定的微生物肥料,能够显著改善植株生长的发育状况,优化土壤营养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促进增产。为了更好的评价蚕豆根瘤菌肥在田间的应用效果,2024年8月15日湟源县002 号工作站科技特派员赴湟源县申中乡卡路村试验田进行现场检查指导。 特派员们现场对植株株高、分枝、结荚、田间管理等进行了查看,青蚕16号蚕豆植株全部进入鼓荚期,与单施有机肥对照处理相比较,施用蚕豆根瘤菌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植株,长势一致,结荚4-6层,单株荚数12-15个,品种特性表现良好。 青蚕16号是科技特派员所在依托单位首次育成有限生长习性蚕豆新品种,具有早熟高蛋白、结荚集中、成熟一致、籽粒均匀,适合于全程机械化生产特点和优势。开展蚕豆根瘤菌肥田间应用效果评价试验为减少化肥施用量,改善植株生长的发育状况,优化土壤营养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产量提供技术支持。
李生楷
2024-10-08 16:27:24
2024年8月9日,湟源县002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全体成员赴湟源县申中乡后沟村荷兰豆种植基地开展产业调研和技术指导。针对今年降雨频繁、田间湿度大,易发生豌豆病害的可能性,技术团队进行了详细的田间调查,并就白粉病、灰霉病的发生给农户提出了防控建议;结合不同品种生长特征特性和地域特点,大家在评估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制定了后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为荷兰豆种植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方案。 湟源地区具有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夏秋季气候凉爽、土层深厚等特点,是发展鲜食豌豆等喜冷凉经济作物的优势地区。但由于受地理区位、种植历史、技术积淀、思想观念等综合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湟源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有困难。如何结合地域实际和农业资源禀赋,开展科技知识宣传、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带动,帮助人们解决“种什么、怎么种、产品卖给谁”等问题,是新形势下面临的实际科普需求。为此,湟源县002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制定周密工作计划,提供全过程科技指导,以期帮助人们拓展创业视野、改变思想观念、提升科学素质,为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李生楷
2024-10-08 16:25:28
旱雀麦(bromus tectorum L.)属禾本科,生于海拔3000—4000m的天然草地和农田中,是农田中的重要杂草,特别是青稞地、小麦地中较多。它的适应性强,耐寒、抗霜冻、结实性能良好,具有很的适应能力。近年来,在湟源县发生呈上升趋势,对青稞的稳产高产造成严重威胁。5月20日湟源县2号科技特派员2号工作站的老师们一起前往湟源县寺寨乡调研。 随着耕作制度和抗药性的产生,近年来旱雀麦发生呈上升趋势,5月份以后出苗的在小麦(含杂草)密度大的地段则不分蘖,每株有小穗数14-49个,有效籽粒92-300粒。如果每株青稞平均按45粒计,雀麦繁殖力则是小麦的2-8倍,成熟后的雀麦籽粒落到麦田,3年后就会成灾。 旱雀麦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本田感染,青稞收获期,已有30-40%的雀麦植株成熟而自然落粒,加上收割时的抖落,约有50-60%的雀麦种子留落到本田;种子传播,多数农户播前对小麦种子不进行筛选也是造成雀麦及杂草籽随种子传播的主要原因,在脱粒时麦场、农具等都会遗留雀麦种子,因此,未经机械精选的种子是不安全的。农肥传播,农民习惯用麦衣、麦草饲喂家畜,而且将槽底土杂物垫在圈棚内,个别农户还将拔回的雀麦当作青饲料喂牲畜,并将其粪便集中堆压在田边地头。据试验观察,上述方法并未使雀麦种子完全丧失发芽力,将用雀麦种子饲喂过牲畜的农肥施用到多年种植玉米和蔬菜的地块,其田间也有雀麦发生。
李生楷
2024-10-08 16:23:12
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近年来,湟源县寺寨乡烽火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的豌豆尖,并将豌豆尖这种蔬菜产业培育成拉动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逐步走出一条发展蔬菜种植,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7月31日,市人大代表和科技局的领导们,赴烽火村西岭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场调研豌豆尖采摘和加工。 在西岭种植专业合作社农田里,成片的豌豆尖翠嫩欲滴,长势喜人,农户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娴熟地采摘嫩绿的芽尖。豌豆尖生长期短,采摘周期长,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前,西岭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有300多亩豌豆尖种植规模,通过“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吸引抱团发展的农户达到了40户。不少村民一边在农场务工,一边跟着农场种植,每年的收益极为可观。 市人大的领导们现场调研,豌豆尖采摘和加工以及后期的冷链处理情况,并和合作社负责人询问今年的豌豆尖收成以及目前合作社存在的困难等,科技特派员李生楷老师详细介绍了豌豆尖的种植过程中,如何做好病虫防治、土壤培肥,施肥等。 产业兴,则百姓富;百姓富,则乡村振兴。湟源县寺寨乡烽火村全面实施乡村产业提升行动,立足本地区资源特色,大力发展豌豆种植产业,全力做好“菜文章”,以绿色产业不断促进农民创收增收。
«
1
2
...
4
5
6
7
8
9
10
...
21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