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春
2024-10-25 21:53:35
8月15日互助县004号工作站工作人员深入当地马铃薯种薯企业马铃薯生产基地进行调研及现场培训。
由于今年雨水较多,马铃薯种薯生产过程过程中病害尤其是晚疫病的发生情况是种薯生产关键,为了提高种薯生产质量,科技人员深度基层进行调研,查看晚疫病发生情况,为晚疫病提前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科研人员通过调研查看,发现互助县种薯生产企业种薯在病害防治方面有较强的防范意识,但是在化学防治法方面存在用药不当情况,科技人员通过现场讲解并给种薯管理人员提供了化学防治药物清单及使用方式,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通过此次调研及现场培训,不仅提升了种薯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同时也加快了技术培训进程,在今后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快科研单位成果转化,最终提升种薯生产企业生产力水平。
王慧春
2024-10-25 21:50:47
2024年7月20日互助县004号工作站工作人员接到种薯生产企业电话,企业在微型薯生产过程存在植株生长缓慢及叶片黄化问题,为提升科研人员服务当地种业公司能力,互助县004号工作人员到种薯生产企业现场进行查看及解决。
我省是全国脱毒种薯应用最早的省份之一,由于我省具有海拔高、温度冷凉等特点,生产的脱毒种薯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良、成本低等特点,深受全国马铃薯种植户喜欢。微型薯的繁育关系到我省马铃薯种薯繁育的根本,对于百姓繁育原种及良种具有重要意义。
互助县种薯生产企业在繁育微型薯过程中,存在植株生长缓慢及叶片黄化的问题,经过科技人员现场查看及与微型薯繁育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发现由于微型薯繁育中肥料使用不当,致使造成微型薯脱肥现象发生,造成植株生长缓慢。科技人员通过给微型薯生产人员培训了微型薯生产配方肥,并指导其使用方式,为种薯生产奠定了基础。
通过此次技术指导,加快了科技人员服务地方能力,为科技助力当地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慧春
2024-10-25 21:48:05
7月5日,互助县004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谢惠春教授带领团体学生对祁连山南坡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此次考察的服务对象为祁连山南坡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目的是为后续的生态监测和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提升当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的科学依据。
祁连山南坡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土壤和植被状况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通过此次野外考察,将进一步掌握该地区土壤类型、植被覆盖情况,以及可能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外部因素,为研究站的长期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一、土壤状况调查
在考察过程中,谢惠春教授带领学生对多个典型地块的土壤进行了采样分析,重点考察了土壤的结构、成分及其保水能力。初步结果显示,祁连山南坡的土壤类型多样,以砂质土壤和粘土为主,部分区域的土壤侵蚀现象较为明显,需要加强土壤保持与恢复工作。
二、植被覆盖情况
考察区域的植被主要以针叶林、灌木丛和草地为主,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种类差异明显。考察还发现,在部分生态脆弱区域,植被退化现象较为严重,急需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外来物种入侵情况暂未发现,植被总体健康度较好。
三、 生态威胁分析
除自然因素外,考察中还注意到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牧草过度采集、林木采伐以及道路建设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尤为显著,可能加速土壤退化和植被覆盖率的下降。
通过此次野外考察,收集了多组土壤和植被的实地数据,为研究站的长期监测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考察初步分析显示,祁连山南坡地区的生态系统在整体上较为稳定,但局部地区存在土壤侵蚀与植被退化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与恢复措施。
此次考察为祁连山南坡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后续的工作中,互助县004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将根据此次考察结果,继续与研究站合作,针对生态薄弱区域制定科学的恢复计划,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王慧春
2024-10-25 21:26:38
2024年3月2日,互助县004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前往青海互丰有限集团公司开展2024年工作对接交流工作,探讨如何加强受援单位与援助方之间的工作对接交流,以期构建更加紧密、高效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受援单位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一、明确对接目标,精准定位需求
通过深入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受援单位的现状、瓶颈问题及未来发展规划,确保援助措施有的放矢。同时,受援单位也应主动提供详实信息,清晰表达自身需求,为双方制定科学合理的援助方案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立沟通机制,畅通交流渠道
良好的沟通机制是保障工作对接顺利进行的关键。双方应建立定期会议、专项工作组、信息共享平台等多种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反馈。通过定期召开工作对接会,回顾合作进展,分析存在问题,探讨解决方案,不断优化合作流程。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视频会议、在线协作工具等,可以进一步提高沟通效率,打破地域限制。
三、强化人员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人员是工作对接的直接执行者,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对接效果。加大对受援单位人员的培训力度,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专家讲座、实地考察、经验分享等活动,拓宽受援单位人员的视野,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四、深化合作内涵,拓展合作领域
工作对接不应仅局限于项目执行层面,更应着眼于长远合作与共同发展。双方应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领域与模式,如技术创新合作、市场开拓合作、人才培养合作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格局。通过深化合作内涵,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标,共同推动受援单位乃至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加强受援单位与援助方之间的工作对接交流是确保援助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双方应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与方法,共同书写协同发展新篇章。
王慧春
2024-10-25 21:26:38
8月10日,工作站首席谢惠春教授作为代表与外国专家共同探讨了如何更好地服务农业企业,并在会议中重点讨论了技术培训服务的细节。本次会议的目标是签订合作协议,为相关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助力当地农业发展。
当前,农业科技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企业迫切需要专业支持。因此,互助004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邀请了外国专家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技术优势,结合国际先进经验,更好地服务本地农业企业。会议的核心议题包括制定针对企业的定制化技术培训计划,确保农业技术的落地与实践,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
一、技术培训的模式与内容设计
会议中谢惠春教授与外国专家讨论了如何结合国际经验,根据本地农业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制技术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将涵盖现代农业技术、数据驱动的生产管理、环保型农药使用等内容,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
二、合作协议的具体条款
在会议中共同深入探讨了合作协议的内容。包括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具体培训的时间安排、方式和内容,以及技术服务的预期成果。此外,双方商定了定期反馈机制,确保培训效果的评估和调整。
三、国际合作与本地化应用
外国专家特别强调了国际经验在本地农业中的应用难点与机遇,指出本地农业发展需要根据区域特点进行技术调整。通过与科技特派员的合作,外国专家将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提供具体指导,确保技术的有效落地。
通过本次会议,互助0004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与外专初步达成了合作协议,将为本地农业企业提供适当技术培训。双方一致认为,这一合作模式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企业的技术水平,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
此次会议为科技特派员与外国专家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在未来的工作中,互助0004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将继续加强与国外专家的沟通,推动国际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与本地化应用。期望通过科技特派员的努力,为本地农业企业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助力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