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青海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
登录

青海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

网站主页>特派员>特派员详情
王磊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83-10-01
籍贯:甘肃金昌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指派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
工作单位: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拟开展服务工作内容:
饲草料及胃肠道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动物营养调控与高效健康养殖
专业领域:
畜牧
服务县(市、区):
互助县
专业职称:
七级副研究员
服务单位名称: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办公号码:
09715318040
服务动态展示
工作日志(104)
专家问答(0)
科研项目(0)
科技成果(0)

王磊 2024-10-22 15:25:34
    互助县001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和乡村振兴宣讲服务团成员到互助县东和乡、东沟乡开展2024年财政衔接资金项目督帮工作,就项目实施工作现场查看,提出存在问题,并就如何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出谋划策,从而确保项目按期顺利完成。

王磊 2024-10-22 15:25:34
    《共富经》20240826期节目“白牦牛牵手油菜花”以白牦牛产业和油菜花产业为线索,讲述了互助县松多乡卡阳白牦牛养殖户李旦见四让依托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引进100头白牦牛建起的养殖场,成为海东地区发展规模养殖青海高原白牦牛的典范以及在养殖过程中青海省科技特派员王磊在白牦牛与油菜花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卡阳白牦牛生态养殖合作社已成为青海省最大的白牦牛养殖中心,目前拥有5000头白牦牛。养殖户李旦见四让依托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从最初引进100头白牦牛建起养殖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海东地区发展规模养殖青海高原白牦牛的典范。 而白牦牛面临死亡率高、肉质柴、吃得多、长肉少、饲喂成本高以及增重缓慢(每天增重只有0.5公斤左右,相比青年牦牛增重较慢)等问题。在王磊副研究员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1.转变养殖观念,选择2-3岁的白牦牛进行育肥,仅半年后出栏,使白牦牛增重翻倍,同时改善了口感,提高了牛肉价格,获得了市场好评。2.针对育肥饲料中蛋白饲料成本高(原本5000元/吨)的问题,在王磊科技特派员建议下,以低价回收油菜废弃物菜籽粕用于饲料制作,成功将蛋白饲料成本降低至2300元/吨。 当饲喂菜籽粕后牦牛出现拉稀、腹泻、死亡等现象时,专家通过对粪便和饲料的反复化验,找出原因是饲料中菜籽粕含量过高且粗纤维含量高。随后通过对菜籽粕进行发酵,提高了饲料利用率,解决了问题,并且该发酵方式在当地迅速推广开来。 王磊作为青海省科技特派员,在白牦牛与油菜花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不仅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建议,帮助解决了养殖和饲料加工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还为产业的创新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创造了销售奇迹,推动了地方产业的快速发展。

王磊 2024-10-22 15:25:34
    省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协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有关专家,到青海省互助八眉猪原种育繁场,实地调研互助八眉猪绿色食品认证申报工作,详细了解了八眉猪的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各项管理制度、产品质量控制措施、生产环节中绿色饲料和投入品使用、屠宰销售情况。专家组认为八眉猪生产环境良好,养殖基地处在田野之中,空气新鲜,远离传染源,减少了疾病发生,购置了绿色饲料饲喂、委托有宰杀资质的企业进行单独加工处理,具备绿色食品的生产条件。 互助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进驻青海省互助八眉猪原种育繁场以来,积极协助互助八眉猪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科技特派员深入育繁场,指导八眉猪规范质量管控措施和生产记录档案,帮助育繁场熟悉认证标准和流程,推动了八眉猪绿色食品的认证。 绿色食品作为优质的畜产品品牌,对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促进畜产品提质增效起着重要作用,下一步,工作站将继续围绕绿色食品认证相关工作,持续深入企业开展服务,指导企业完善认证材料、规章制度、质量控制管理手册等,提升八眉猪产品的质量优势、产业特色和品牌力量,助力八眉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输出地奠定良好基础。

王磊 2024-10-22 15:25:34
    2024年8月29日,互助县001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到互助县五峰镇开展到户产业入户工作,就到户养殖产业(八眉猪)发展情况进行现场查看,与农户现场交流,指导农户通过特色养殖产业增加家庭收入,保证监测户家庭收入稳定增长。

王磊 2024-10-22 15:25:34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农作物废弃物资源,如油菜秸秆、酒糟和马铃薯渣等,这些资源具有作为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巨大潜力。同时,互助八眉猪作为地方特色品种,其原种育繁场对饲料的需求量大,且对饲料质量有较高要求。油菜秸秆富含纤维素,但营养价值相对较低,需通过发酵提高其可利用性。酒糟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但水分含量高,易发霉变质,需妥善保存并处理。马铃薯渣含有丰富的淀粉和少量蛋白质,但也可能含有较高的水分和有害物质(如龙葵素),需进行适当处理。 互助001号工作站团队成员庞会利博士带领团队收集新鲜、无污染的油菜秸秆、酒糟和马铃薯渣进行粉碎、脱水等预处理,选择适合青海省气候条件和原料特性的微生物菌种,先在实验室进行小规模的发酵试验,调整菌种比例和发酵条件,记录发酵过程中的数据。通过前期发酵条件优化——研究不同温度、湿度、pH值等条件下,微生物对原料的发酵效果,确定最佳发酵参数。定期检测发酵过程中饲料的营养成分变化,包括蛋白质、脂肪、纤维素、氨基酸等,在互助县001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进行放大试验,验证实验室条件下的发酵效果是否稳定。根据放大试验结果,调整生产工艺,进行50 kg大规模模拟生产发酵。 试验结果表明:50 kg扩大规模发酵体系中,发酵88 h及随后有氧暴露3天和7天对不同处理组和发酵时间对饲料pH值和有机酸的影响。发酵88 h后,加菌组的pH值显著低于原材料和不加菌组,达到3.96(p < 0.05),与小规模发酵中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在有氧暴露期间,两组的pH值呈上升趋势,这可能因为好氧微生物分解了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有机酸和蛋白质,过程中产生氨(NH₃),同时消耗了饲料中的有机酸导致的。发酵88 h后,非常规饲料加菌组中乳酸和乙酸含量显著高于不加菌组(p < 0.05)。有氧暴露期间,两组乳酸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与这两组pH值相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