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柱
2022-10-31 22:44:2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党的二十大主题,回顾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大会批准了习近平同志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批准了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习近平同志的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体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党的建设、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出了明确要求。
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批经验丰富、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机构,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充满活力。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杨国柱
2022-10-31 22:43:55
三江源地区存在草地退化和牧草供应不足两大问题,垂穗披碱草被广泛应用于高寒退化草地的修复和人工草地的建植。有毒植物的化感作用是草地退化的重要生态学机制之一,化感物质α-蒎烯存在于细叶亚菊、甘肃马先蒿、瑞香狼毒、密花香薷和圆萼刺参等植物中,这些植物能够抑制垂穗披碱草的生长。然而,α-蒎烯诱导的化感作用对垂穗披碱草的生理、生化和激素水平的响应尚不清楚。
课题组研究了不同浓度α-蒎烯对垂穗披碱草幼苗生理、生化和激素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α-蒎烯诱导的化感作用导致幼苗地上部生物量、相对饱和含水量、叶片光合色素、水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谷胱甘肽水平、脯氨酸含量、活性氧相关代谢酶活性、氮代谢和内源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但α-蒎烯对幼苗株高、地上部鲜重、过氧化氢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赤霉素4水平没有影响。在α-蒎烯胁迫下,酶系统的动力学变化对清除过氧化氢发挥重要作用,α-蒎烯主要通过破坏膜系统的平衡对垂穗披碱草幼苗造成胁迫损伤,而非通过产生活性氧。
杨国柱
2022-10-31 22:41:18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极其重大,精神极其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会上的报告系统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战略部署。报告思想深邃、求真务实、气势磅礴,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字字千钧,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后备受鼓舞、倍感振奋,进一步增强了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热情和干劲,坚定了积极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的信心和决心。
杨国柱
2022-10-31 22:40:30
加强耕地保护利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用“长牙齿”硬措施保护耕地,防止以结构调整为名实行耕地非粮化。中央地方协同发力,共同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引导地方整合涉农资金、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利用新增耕地调剂收益等方式,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合理提高建设标准。挖掘依靠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粮食安全领域。利用中央专项债渠道,将粮食基础设施列入发行支持范围,明确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用于支持振兴粮食重点领域,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挥财政杠杆作用,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农田建设,鼓励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筹资投劳,参与农田建设和运营管理。力争到2035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加快农业科技装备创新研发。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注重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立足行业急需解决的瓶颈制约问题,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抓好种业创新,围绕“卡脖子”问题,组织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加快培育一批高产稳产、优质专用、绿色生态、适宜机械化、轻简化的新品种;抓紧搭建政策桥梁,破除科企联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以国有科研机构为主体的育种基础理论、种质资源创新、高新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体系之外,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为一体的“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新模式。加快农机装备提档升级,一方面要聚焦国产农机在粮食生产薄弱环节、高端智能、大功率、丘陵山区小型机械等方面的突出短板,加强研发,提升国产农机装备水平;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政策,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智慧农业示范应用,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加大种粮支持与主产区补偿。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构筑农业补贴、信贷政策、保险政策“三位一体”的联动支持体系,为种粮农户构建收入保障网,让种粮农户经济上不吃亏。提高价格预期,利用期货规避价格风险,积极引入“保险+期货”模式试点,通过汇集产业链上下游力量,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还需要解决主产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问题。进一步加大中央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全面保障粮食主产区的基本支出和基本运行。同时,建立主销区向主产区财政转移的发展性补偿机制,主要用于推动主产区搞好粮食生产经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让产粮大县一心一意抓粮增粮,做到产粮越多、贡献越多、实惠越多。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明确党、政方面领导干部责任,形成党委抓面积、抓数量,政府抓流通、抓质量的责任机制,共同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尽快制定粮食主产县经济社会发展扶持清单,加大对粮食主产县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明确主销区对主产区进行对口援建,投资生产设施设备、社会化服务、科技研发、购销协作等,提升产区现代产业经济活力。把稳定保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粮食主销区的重点考核内容,明确粮食产量底线,以2020年为基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量有提升。
杨国柱
2022-10-31 22:39:21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我国形成了基本农田保护、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占补平衡、耕地退出平衡等在内的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完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22年继续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0年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针对黑土耕地出现的“薄、瘦、硬”问题,《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着重实施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措施,到2030年达成黑土耕地保护2.5亿亩。当然,高标准农田建设越到后期,新增任务越繁重,特别是一些位置偏远、坡度较大、零散化较重的地块,建设难度大、单位投资高,需要持之以恒抓推进、久久为功求实效。
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三农发展的第一动力,农业科技实力持续提升、装备水平明显增强,为农业农村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61%。同时,涌现出一批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整体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21年,主粮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特别是小麦、玉米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当前,全球科技竞争空前激烈,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攻克大型智能装备、高端传感器等关键核心装备技术短板,围绕双季稻机械化移栽、玉米籽粒机收等薄弱环节和丘陵山区机械化短板,推广应用一批高适应性技术装备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以最低收购价为代表的价格支持政策是保护农民合理收益的有效举措。2020年疫情爆发后,国家每年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对小麦、稻谷市场价格形成利好支撑,兼顾了种粮收益与后续市场平稳运行的双重目标。构建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生产者补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补贴等系统补贴体系,粮食生产补贴容量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为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出台并不断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2020年进一步增加到466.7亿元,比2012年增加186.7亿元。除了产粮大县奖励以外,中央通过减免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持续减轻主产区财政负担。目前,种粮收益还不高,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主销区还有差距,亟需增强农民种粮预期、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强化粮食安全责任义务。近年来,全国粮食产量八成产自13个粮食主产区,常年粮食净调出地只有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等少数省份。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很多地方政府,每年年初第一件事就是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下达面积和产量任务,细化到村组地块,落实到具体作物品种、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严格考核。但从基层反映看,目前落实党政同责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亟需中央出台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细则,科学合理设置考核内容,配套规范化、可操作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