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柱
2022-10-31 22:58:09
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在四个生态圈(地球的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相互交换和迁移的过程,碳从其他生态圈进入土壤圈的过程相对而言都较为缓慢,但将碳从土壤圈中大量释放出来则是我们人类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时候,地球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生物排出的二氧化碳基本上达到了平衡,青藏高原作为干冷荒寂的第三极,是世界上人类干扰最少的区域之一,然而工业化革命以后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速率是非常快的,全球变暖对这个孤寂而敏感的区域也展开了攻势。
全球目前的增温速度为每十年0.2℃,而青藏高原的增温速度翻了一倍,同样增长的还有人口和畜牧量,这些都给这个脆弱系统带来了压力。
幸运的是,千百万年来,以地形和气候优势在这片区域封存的巨大碳库和氮库,在冰川和冻土的保护下仍在沉睡。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土壤表层1米的碳储量高于480亿吨,占了我国碳储量的一半以上,表层3米的碳储量更是高达736亿吨,比地球上所有的植物的碳量还要多。并且在全球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库存显然还处于稳定状态。
杨国柱
2022-10-31 22:56:26
粮食安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多重挑战,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至关重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千方百计保护好耕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早在2013年,我就讲过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农田就是农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稳产增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迈上60%的新台阶,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近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可靠的种子基础。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事实证明,种粮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农民就会进一步多种粮、种好粮,粮食安全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做好节粮减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可见,减少粮食损耗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要重视对播种机的正确操作,避免种子用量过大。在粮食收获环节精心操作,及时晾晒烘干,避免粮食变质。在储藏环节加强虫害防治。此外,餐饮企业加工、日常生活用餐都要避免浪费。
杨国柱
2022-10-31 22:53:39
为顺利实施好良繁任务,建设好良繁基地,保障用种纯度和净度,全面推动提质增效工作。近日,我中心人员赴门源良繁基地开展基地测产工作和企业调查工作。
2022年通过“合作社+新品种+良种”的良繁推广模式,农作物种子生产初步形成科研+转化基地的现代种业市场化运行模式,年内共建设青稞三圃、麦类、小油菜品种良种繁育基地、其他作物示范展示基地12280亩,其中门源县基地建设青稞原良种繁育田4380亩,油菜良繁田3100亩,扶持10家以上专业合作社建立熟练的繁育体系。
以品种创新、农业“育、繁、推”一体化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科技示范推广为引领,青稞、油菜产量不断创新高。经过调查,今年农业生产总体稳步发展,农作物产量水平总体收入较上年趋于平稳,县域内种子工程良繁基地不同程度受灾,预计青稞良种繁殖基地平均亩产在200公斤左右,油菜良种繁育基地亩产在90公斤左右;基地共收获青稞原良种95余万公斤,油菜良种60余万公斤,较年内同期青稞油菜大田生产同比增幅8.8%和10%以上,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了我州农作物良种化程度,加快了新品种的生产应用,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中心将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契机,依托农作物种子工程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育种原种生产优势,加强良种收储进度,加大科技宣传力度,确保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农牧业科技高质量发展。
杨国柱
2022-10-31 22:53:08
青稞属木,本科大麦属,又称裸大麦,是我国的原产作物之一,具有耐旱、耐瘠薄、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稳定、易栽培等优异种性,是青藏高原最具特色的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食品加工原料。在西藏藏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等青藏高原藏民族聚居区,青稞是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青稞的主要产区,种植面积33.3万 hm2,占该地区耕地面积的1/4,占本区域粮食播种面积的38.4%,占粮食总产量的34%。
近年来,随着对青稞营养保健价值认识的提高和农牧民生活的不断改善,青稞及其加工产品备受人们青睐,市场前景良好。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藏区青稞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品种退化,项目经费缺乏。目前主要推广品种由于应用年限长,种性退化,增产潜力下降,而后续新品种选育滞后,影响了青稞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尽管青稞为藏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但从全国看,它实属小宗作物,因此除了西藏和青海外,青稞科研项目一般难以列入省级科研单位的研究重点,当然更难以列入国家级科研单位的研究重点。由于缺乏资金支持,科研人才难以发挥作用,导致青稞科技发展滞后,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方面难以突破,严重制约着青稞产业的发展。
第二,无专用型品种,产业化水平低。当前,随着青稞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青稞酒的消费和加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专用型品种的需求非常迫切,而目前专用型品种缺乏,产量低,品质差,青稞产业化水平很低,经济效益差。
第三,农牧民科技素质低,耕作栽培技术落后。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的差异,我国藏区劳动者文化程度较低、科技意识较差、接受先进技术的能力有限。在西藏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文盲、半文盲人员比例高达75.7%,而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1.3%。
第四,青稞生产总量不足,市场需求缺口大。随着退耕的实施,藏区耕地面积将会减少,局部地区会减少青稞的种植面积。青稞总量不足,有很大缺口,不能满足农牧民基本生活和生产需要。目前藏区基本生活中青稞供需缺口约12万吨,随着退耕、退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口增长的影响,旅游业和青稞加工产业的发展,青稞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因此,青稞生产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杨国柱
2022-10-31 22:52:22
维持的营养需要:羊在维持饲养阶段,仍在进行生命活动,需要供给一定量的营养物质。羊需要的热能与活动量有关,放牧羊比舍饲羊多消耗10%~70%的能量。羊体内各种酶、内分泌活动、各种组织器官的细胞更新均需要蛋白质。为维持体内各种器官正常活动,还需要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生长的营养需要:羔羊在哺乳前期主要是以母乳供给营养,采食饲料较少,后期以采食饲料为主,哺乳为辅,断奶后则单纯靠饲料供给营养。哺乳期的羔羊和育成前期的幼龄羊主要是蛋白质的增加,育成后期主要是脂的增加,这一时期,羊的生长发育较快,应注重钙、磷及维生素A、D的需要。哺乳期(2~4月龄)的羔羊,每只每天需要可消化蛋白质70~100g,钙3~5g,磷1.6~3.3g。育成期的羊每只每天需要可消化蛋白质100~140g,钙5.0~7.0g,磷3.0~4.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