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伟
2022-12-04 21:27:45
看到先进就看到了差距,也启迪了思路、鼓舞了我们的信心。也引发了我对建设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一是积极投身到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之中。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加快追赶超越的步伐,努力使自己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中的积极分子。
二是积极投身到三变改革的实践之中。三变改革是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动力。在三变改革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群众是主角。具体的来说,就是政府要搭台,企业要唱戏,农民要参与。要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做农民愿意做的事情,给农民真正要的东西,帮助农民掌握挣钱的技术,找到挣钱的路子,引导农民用最大的积极性和热情参与三变改革,实现联产联营、入股分红,增加收入。
三是积极投身到脱贫产业的培育之中。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特点的优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力发展马铃薯、食用菌、蔬菜、养殖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好农业特色产业,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扎实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起来,抓好农产品品牌创建,让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力争卖得出,农民能致富。
靳伟
2022-12-04 21:25:23
通过培训学习,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发展适应了当前发展的大趋势,融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效益为一体,尤其是葡萄、有机蔬菜等产业发展的非常好,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为我们创造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鲜活经验。
提智赋能。扶智是科技特派员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扶智,为农户带来农业现代技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激发农户致富的内生动力。要以农民期盼的技术作为服务方向,努力满足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新要求。加大贫困地区本土科技人员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掌握脱贫致富的“看家本领”、用知识“武装头脑”,彻底断掉“穷根”,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兴业赋能。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依托。扶起一个产业,使资源和产业形成较高程度的匹配,就能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要瞄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需求,组建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开展精准产业帮扶行动,提供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撑,变“输血”为“造血”,培育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创新赋能。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创业服务技术源头供给。要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建设集科技特派员服务、投资、培训、孵化、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依托服务平台成立实体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相关业务,促进农业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
靳伟
2022-12-04 21:23:19
2022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我很荣幸参加省科技厅和青海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举办的全省“三区”科技人才集中培训,通过5天的网上培训,让我受益匪浅,聆听了王乐老师的《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力推进乡村振兴》,陶品老师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其在青海农牧中的应用》,常丽娜老师的《青海省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阶段》,刘飞翔老师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技特派员工作创新》,张友华老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与农业产业互联网》,苑进老师的《经济作物及畜牧养殖机械化应用现状与发展战略》,刘玉升老师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项目选择》,梁健老师的《高原羊肚菌栽培与管理技术》,牛荣老师的《农业融资机制创新研究》,田淑芬老师的《我国鲜食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每位老师都自己研究领域最好的展示给我们,通过本次培训,不仅学到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也拓宽了农村信息化服务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科技特派员今后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在今后的服务工作中,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服务农民、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实际中去。
靳伟
2022-10-23 16:03:29
青海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022年度工作总结
西宁市湟源县工作站002号 靳伟
2022年本人在西宁市湟源县002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工作,3月9日,湟源县特派员工作站002与青海恩泽农业技术有限公司举办科技特派员工作任务对接。按照服务协议以及站内首席和负责人布置任务,本人认真履行服务义务,积极和站内人员配合,开展项目申报和实验等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供技术服务
1.企业调查
3 月9 日,湟源县002 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青海恩泽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科技服务与生产需求的对接完成。与企业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开展业会交流,明确了科技服务的主攻方向,初步沟通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期间参观了青海恩泽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加工车间,对生物有机肥、生物降解膜等绿色产品有了全面了解。制定对工作站工作制度、工作计划的制定以及项目申报工作进行了分工和讨论,明确了近期工作任务。
2.技术支持
走进青海恩泽农业技术有限公司了解降解膜的原料、配方、成本,产品厚度、宽度、颜色等等。 目前,农膜、可降解地膜的生产、研发及销售,可降解地膜是一种新型的可降解的新型地膜,其降解原理是塑料成分中掺入可降解的生物质,使得大块塑料容易降解为小块塑料。2021年已改建全生物降解膜生产线1条,2022年生产全生物降解地膜100吨。 通过了解发现,可降解地膜跟原料,工艺过程以及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有关系,科技小站围绕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过程,不同地膜的残留特性,对青海特色产业马铃薯、蔬菜等,开展不同生态区、不同规格全生物降解膜的降解性能及对土壤水热状况、养分含量及利用效率、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地膜降解状况及残留量等的影响进行研究,确定出适合于青海不同生态区、不同作物使用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为解决青海省地膜残留危害、最大限度提高作物产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价值。
二、开展农膜田间试验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林科学系张东杰、丁熙鸿、靳伟三位老师与青海省海北牧业气象站合作,开展普通薄膜、可降解地膜和黑白相间膜相关的试验,地膜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作用,能够增加作物产量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可增加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在旱区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普通地膜不易分解,大量残膜混入土壤中,降低了水分入渗能力和土壤透气性,影响作物的出苗率及作物根系生长分布,严重破坏土壤理化性状,最终导致作物减产。生物降解膜不但具有与普通地膜相似的增温保墒、增产效果,同时拥有在自然条件下可降解的优点,可有效解决残膜对土壤环境污染的问题。海北州海晏县平均海拔3200米,对玉米进行了生物降解膜、普通地膜和黑白相间膜栽培条件下,土壤温度、水分和玉米产量的试验与分析,试验用生物降解膜由青海恩泽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膜宽1.1m,膜厚0.01mm;普通地膜膜宽110cm,膜厚0.008mm,通过高海拔地区的试验,对生物降解膜、黑白相间膜的降解状况及残留量等分析,确定出适合于青海不同生态区、不同作物使用的全生物降解地膜,本试验正在进行中。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抵抗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自然灾害。
由于5月受疫情影响,6月持续不降雨,造成干旱和7-8月降雨较多,加之学校疫情防控的要求被封在校,不能及时到田间地头检测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草发生、发展情况,利用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随时与湟源县和平乡蒙古道村种植户关注农作物燕麦及油菜籽早疫病、晚疫病发生情况,指导种植户及时进行预防控制。
四、开展技术指导,提高种植户收入水平。
利用秋收时期,与湟源县和平乡蒙古道村种植户开展秋收季节技术指导,一是燕麦种子和油菜籽的收获,蒙古道村田块较小、梯田种植、且坡度较大,一般大型收获机较难进展工作,只能小型联合收获机进行收获,通过对联合收获机割台、脱粒装置、分离清选装置等的检查维护,以及适应梯田的收获方式,通过田间倒伏作物的收割和田间损失的测定,帮助种植户最好的收获方法提高产量。二是燕麦秸秆的捡拾打捆,坡度较大的田间捡拾打捆机对捡拾器提出了更多的困难,所以通过捡拾器与田间的距离以及不影响作业周期情况下,尽可能慢的捡拾打捆,通过技术指导,改进农机操作者一些不好的驾驶习惯以及收获的方式方法。
靳伟
2022-08-27 10:43:03
8月11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2022年科研项目中期检查工作团来我站指导工作。工作团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金萍院长、李培光书记带队,院纪委书记、科研处、财务处、各研究所科研骨干、院机关管理人员共计20余人组成考核组。工作站张荣站长及王淑英、李萍等2位团队成员全程陪同并完成002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授牌。
首先,张荣站长代表002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介绍了本工作站职责、工作站管理制度、工作任务及年度目标,团队成员对承担的工作内容进行补充发言。接着,受援企业孙斌荣总经理介绍公司发展概况、经营范围,并对002号工作站在有机肥、水溶肥、复合肥及农膜、可降解膜等方面提供的技术支持表达感谢。随后,检查团在工作站人员及企业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农膜、可降解膜及有机肥生产线。
最后,院领导对工作站团队人员深切嘱托,“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是以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为主体,与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示范基地和辐射带动能力并能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的乡村企业“一对一”结合,旨在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工作站负责人和团队成员都是农科院的科研骨干,一定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为企业传经送宝,积极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在一线转化推广,打造乡村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