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复春
2024-10-19 21:17:31
农作物、畜禽备受高温“烤”验…别怕!这里有“凉策”应对。针对多地持续高温,让农作物、畜禽备受“烤”验。针对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河南农业大学“助农天团”围绕当前粮食种植、畜禽生产、蔬菜管理等方面给出应急提醒建议。
玉米: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群:
近期由于高温加剧旱情发展,导致土壤墒情较差,难以保证玉米播种后出苗,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
1.针对玉米播种后土壤墒情较差、难出苗的地块,可采取喷灌、滴灌、微喷灌等方式进行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高温天气灌溉需注意灌溉时间和灌溉量:一是尽量避开上午10时至下午4时的高温时段浇灌。二是灌水量要适当,保持田间土壤湿润即可,杜绝田间积水,以免种子萌发时因水温高造成腐烂。
2.无灌溉条件的地块,可以采取坐水种,或者玉米苗带清茬接墒播种,施水直接用于种子行上。
3.播后出土的玉米幼苗,要看苗灌溉,若幼苗有萎蔫、发黄的情况,要及时浇水。但高温天气浇水一定要错开高温时段,切忌大水漫灌。
4.高温下容易病虫害增多,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时要避开上午10时至下午4时的高温时段,以免产生药害。同时化学除草也要避开高温时段,以免产生除草剂药害。
大豆: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赫:
高温干旱对大豆发芽和产量形成产生不利影响,遇到高温天气应积极采取措施抗旱保苗。
1.适时适墒播种。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顶土能力差,出苗时消耗水分多,播种时要求土壤墒情充足。墒情差的要及时造墒播种,力争足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播种时调整好机具的播深和播量,有条件的地方选用气吸式或窝眼式等精密播种机,实行免耕贴茬、种肥异位同播,提高作业精度。优先选择气吸式高性能播种机、麦后免耕覆秸精播技术,切实提高播种质量。有水肥一体化条件的地块建议播后“滴水出苗”。播后若出现干旱,应及时灌溉,可以采用喷灌、地面灌溉或滴灌,并在清晨或傍晚前后实施,避开中午前后高温时段。
2.及时防治病虫害。高温干旱易于虫害的发生,可选用高质量的植保机械,有条件的地方可加装变量喷雾系统,提高防治效果。根据土壤墒情、杂草种类和草龄大小,选择适宜的除草剂进行茎叶防除。同时,在密切关注旱灾的同时,关注天气变化。要防止苗后集中降雨,旱涝急转,预防涝渍灾害。
畜禽: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转见:
高温情况下家禽会发生进食量下降、生产性能下降、易患疾病等问题。针对高温天气,建议家禽养殖场采取以下措施。
1.物理降温。采用湿帘提高降温效果,降低家禽舍内温度,保持家禽舍内空气新鲜。在禽舍向阳侧增加防晒网来减少太阳辐射,使舍内和活动区域温度有效降低。在家禽舍内设喷淋雾化等装置,在舍内温度较高时进行喷雾降温,并在水内加入消毒剂,配合家禽舍内消毒。
2.降低饲养密度。养殖密度过大会增加热应激或中暑的风险,因此高温天气宜降低养殖密度,保证充足的饮水供应。
3.科学合理饲养。高温高湿天气,饲料容易发生变质。因此要保持饲料新鲜,每次加料适量,防止霉变,料槽每天清空,合理调整饲喂时间,避免中午高温时加料。
4.添加抗热应激添加剂。适当添加维生素C、薄荷、藿香等中草药来缓解家禽热应激,防止中暑。同时适当在饮水中补充电解质。
5.确保发电机在停电时能正常运转,以备不时之需。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菅复春:
高温天气让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畜禽出现热应激,抵抗力和生产性能下降甚至引发疾病,养殖场(户)需做好畜禽防暑降温工作。
1.加强养殖场管理:可在圈舍上方用遮阳网、草帘等隔热性能好的材料予以遮盖,减少辐射热和反射热,从而使圈舍降温。有条件的养殖场可采用湿帘降温,无条件的可在舍内安装电风扇、喷水、喷雾等设施设备,不定时向圈舍顶部及舍内喷水、喷雾进行降温。同时确保通风,以防暑湿过重。规模养殖场需配备发电设备,防止意外停电影响防暑降温工作实施。
2.减少应激发生:高温酷热天应尽量避免分群、转群、驱赶、运输等活动。确实需要分群、转群时应尽量安排在早晚凉爽时间进行。
3.提升饲料营养,保障动物健康:提高日粮营养水平,提高饲料中蛋白质比例,适当降低能量。并添加一些助消化的活性酶、复合维生素B等,牛羊等可添加青绿饲料,增加适口性和抗应激能力。
4.必要时使用抗热应激添加剂: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2)、微量元素(铬、硒、锌)、电解质(碳酸氢钠、氯化铵)、有机酸(柠檬酸、延胡索酸)等缓解热应激。
设施蔬菜: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胜利:
夏季气温飙升,光照强烈,如不及时采取降温、遮光措施,不利的环境条件将严重影响夏季设施蔬菜的生长和发育。对设施蔬菜生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覆盖遮阳网。覆盖遮阳网是高温季节最常用的降温方式,使用时,遮阳网最好不要紧贴棚膜,以免直接将热量传递给棚膜,缩短棚膜寿命。
2.棚膜喷涂降温剂。一是根据产品说明和种植作物特性合理配比浓度,浓度越高,降温幅度越大,遮阳率越高。二是喷涂前将棚膜上的灰尘清理干净,使用的喷头雾化性能要好,雾点要细小,并且喷涂要均匀。三是喷涂降温剂时注意关闭顶部风口,防止降温剂滴落在叶片上。
3.浇水降温。一是要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切记中午不要浇水,避免蔬菜根系遇冷水刺激后出现“炸”根现象。二是种植行要小水勤浇,保持畦面湿润,操作行也要定期灌溉,以降低地温和增加棚内湿度。三是喷淋增加棚内空气湿度,晴天上午10时左右向植株上部喷淋清水,增加空气湿度,缓解卷叶、黄叶等生理问题,还能降低棚温。
4.科学用药、保障安全。高温季节施药一般在早上5~9时和下午5~8时为宜,选用高效精准施药机具,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尽量减少人背机器施药;科学选用农药和掌握好使用浓度,避免产生药害。
菅复春
2024-10-19 21:15:01
2024年6月24日,转发国家肉牛牦牛体系实用技术,为共和县牦牛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肉牛牦牛产业处于调结构、降成本、提质量、全面提升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型关键时期,需在多个技术环节采取积极措施满足产业和消费市场双重需求,对此提出以下技术指导建议。
1. 根据经营目的科学选种用种,提高种质效益。
我国市场对牛种大致有“增重型”与“肉质型”两个需求方向。选种时,除了注意饲料转化率、抗病能力、生长速度、育肥效果以及环境适应性等选项之外,建议根据生产和经营目的,进一步考虑“增重型”和“肉质型”选项。
“增重型”品种有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牛等引进品种及其杂交牛,以及国内培育的优良品种夏南牛、华西牛、云岭牛等及其杂交牛。“肉质型”品种有和牛、安格斯、海福特等引进品种及其杂交牛,以及国内培育的优良品种云岭牛及其杂交牛,还有我国本地黄牛及其与“肉质型”品种的杂交牛。
使用品种须针对市场需求,选择使用纯种或种间杂交的技术手段,通过养殖生产技术,将所选品种的优势或杂交优势,最大限度用市场效益表现出来。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生产和经营计划,调整牛种和牛群结构,选优去劣(包括不需要的牛种),量身定制自身特色的选种用种策略和技术方案。
2. “就地、就近、就便”科学利用饲料资源,降低饲养成本。
“就地、就近、就便”采购存储饲草料原料和因地制宜放牧补饲,是降低饲养成本的基础。根据品种和生产目标科学设计日粮,并适时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量,是差异化饲养出栏扩大选择机会的保障。
利用廉价且营养含量较高的原料包括各种酒糟、酱油醋糟、果渣等糟渣类和落果落叶类等副产品,以及提高玉米全株青贮质量可以节约能量饲料用量。低质粗饲料可通过揉搓、切短、发酵等方式提高适口性和利用率。
具有饲料配方设计和生产调制能力的生产主体,可采用瘤胃降解蛋白/过瘤胃蛋白比(RDP/RUP)和能氮平衡的日粮配方技术,采用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最大限度降低有效蛋白和能量的无效排放。不具备配方设计和调制能力的生产主体,在相关技术力量支持下,合理应用低蛋白日粮,特别是对地方黄牛或牦牛的营养需要量,可在外血牛饲养标准水平下降低10%左右。
母牛带犊一体化饲养系统可提高犊牛成活率及降低饲料和人工成本,条件是犊牛栏与母牛栏隔开,犊牛可在二栏之间自由出入,便于犊牛哺乳和采食犊牛专用饲料。提前储备足量的各类粗饲料,可以规避各类风险。
3. 加强疾病预防与控制,保障牛群健康。
加强布氏杆菌病等重要疫病和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和净化,尤其是种牛场和核心育种场牛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的净化。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对口蹄疫、牛结节性皮肤病、牛流行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梭菌病、牛巴氏杆菌病等实施有效的免疫预防。
做好运输、分娩、断奶、转群等环节的抗应激措施。南方地区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不喂霉变劣质饲料,预防瘤胃酸中毒。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和腹泻病等常发病的多病原混合感染特征,须早诊断和早治疗。基于当地寄生虫病流行特点,定期开展预防性和治疗性驱虫,以防止寄生虫传播。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通过隔离、消毒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有效阻断病原体输入和场内传播。
4. 优化生产工艺技术,提升效率节本增效。
优化体况评定、同期发情、发情监测、妊检、母牛带犊等技术,提高母牛受胎率和产犊率,降低繁育成本。采用新生犊牛培育技术,降低犊牛死淘率。冬季对新生犊牛加温防风,柔草厚(30cm)铺,犊牛舍温度控制在20~25℃,逐渐过渡到常温。
加强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环境调控,通过适时控温、恒温饮水、防风保温、网帘遮阳等技术,降低冷热应激效应。寒区的露天散栏方式,可采用防风墙御寒、保温加热恒温饮水(20℃温水)、铺设厚垫草三项技术措施。湿热多雨地区的牛舍屋檐高度不低于4m,屋檐加装板材平延牛床外1.5m,可遮阳和预防潲雨。根据具体区域的环境情况可增设风扇、喷淋冷风降温等装备。
粪污按照土地承载能力和条件,最好就地就近直接堆肥还田,实施种养结合。在经济核算的前提下,根据资源禀赋,生产特色有机肥料;结合养殖工艺,推进牛粪垫料化、燃料化利用。
5. 强化和提升牛肉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加工能力和水平。
鲜牛肉消费符合中国特色的传统与现代消费文化需求。加强“冷鲜、热鲜牛肉”的加工处理、安全保障及供应链(冷链、热链)条件和能力建设,对衔接产消两区具有现实意义。
热(凉)鲜牛肉生产加工技术关键是,降低宰前应激,缩短宰杀、分割、配送、分切等工段时间,提升供应速度和全程的卫生保障水平。重点是避免污染,在微生物滋生之前的最佳赏味时间内登上舌尖。本体系推荐“6小时体温圈消费”方式(屠宰后6小时内走上舌尖)。
冷鲜牛肉生产加工技术关键在于待宰、宰杀、预冷、分割、包装、熟成各环节品控严格与卫生条件保障。重点是加强应激管理,将预冷后牛肉pH值控制在5.4-5.8之间,优化宰后24小时的冷却与后成熟工艺,缩短冷却与后成熟时间,减少胴体冷却干耗与防止冷热收缩。
牛副产品与牛肉具有同等附加值,生产加工技术重点是牛皮脱毛、脏器脱腥与宜机化装备的研发应用,强力推用清洗、冷加工、分切、腌制、保水保油、包装保鲜等关键技术。
消费方式和习惯都有因地而异的传承特点,因地而异地优化中式传统炒、烤、涮、炖等所用的鲜肉(冷、凉、热)及其预制品生产工艺,投入技术提升产品包装标识类级化水平,优化流通温度管理,提高牛肉和牛副产品的特色化、差异化、方便化程度,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6. 积极优化规模和结构,主动融入区域品牌建设与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经营主体要学习吸取当前亏损较小者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根据自身盈亏水平积极优化规模和结构。加快构建差异化的区域品牌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引领建立全产业链形态的产品供应链,形成从肉牛到牛肉的信息化、标准化、组织化和品牌化生产,减少交易环节和费用,实现降本、提质和增效的目标。中小养殖户要积极融入区域品牌建设和一体化经营模式,区域协会或合作社等组织要科学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的养殖决策,保持产品供求平衡,减弱市场冲击。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2024年6月23日
菅复春
2024-10-19 18:47:16
引进羊管理和常见病防控要点
为了提高基层兽医对引进羊管理和常见病防控,在青海省共和县科技特派团97人群里转发了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公益直播课“引进羊管理和常见病防控要点”,本次培训对提高当地养殖人员对引进羊的饲养管理和常见细菌病、病毒病、寄生虫产病防控掌握打下了基础。为牧民提升业务素质提供了平台。
菅复春
2024-10-19 18:45:59
为了提高基层兽医对农业农村部制定兽用处方药品种目录(第四批)的掌握,合理使用兽药,在青海省共和县科技特派团97人群里转发了中国兽医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公告 第790号,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规定,我部组织制定了《兽用处方药品种目录(第四批)》,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对列入目录的兽药品种,兽药生产企业按照有关要求自行增加“兽用处方药”标识,印制新的标签和说明书。原标签和说明书,兽药生产企业可继续使用至2025年5月30日,此前使用原标签和说明书生产的兽药产品,在产品有效期内可继续销售使用。
菅复春
2024-10-19 18:45:00
2024年7月15日,了为提高青海共和县本土人员和广大养殖户对春秋重大动物免疫技术的掌握,转发了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大讲堂---“春秋重大动物免疫技术”,科技特派员大讲堂直播培训为公益直播培训。本次培训对提高相关产业技术需求的农民群众及企业、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技术人员,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及优秀村干部、产业带头人、乡土人才等对动物免疫技术的掌握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