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军
2024-11-06 10:36:14
项目组针对资源评价区材料进行农艺性状评价,初步筛选出生物量大、叶量丰富、旗叶较宽、抗旱性较好的重点资源,并对其单株叶量、分蘖均值、旗叶长、旗叶宽、旗叶夹角、茎粗等指标进行测定。对辐射材料进行特殊表型观察;向国家航天部门提交林纳和青引2号种子各3000粒,开展航天育种工作。针对节水试验区材料继续进行干旱、复水处理,以筛选出节水抗旱资源。针对评比区材料进行生育期、生物量干/鲜重等指标的观测。
陈有军
2024-11-06 10:18:08
项目组在调研的过程中,基于前期发现的问题,对退化沙化草地进行实地勘察,开展了以下工作:
(1)高寒沙化草地上灌木利用其达到的根系,占据更多的有机质等养分资源和生态位空间资源,极易形成沃岛效应,导致草本植物逐渐消失,使得草地沙化加剧。
(2)基于上述问题,对沙化地按照平坦区、缓坡区、陡坡区,针对划定的沙地分区治理难点,研发沙化地生物机械沙障固土复绿修复技术,该技术应用黑土压制的方砖为物理沙障,土壤方砖规格:25×25×5cm,形成平铺的固沙层面。
陈有军
2024-11-06 10:02:18
服务团成员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集合项目组多年在青藏高原开展草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高寒乡土种质资源名录、制定了抗旱耐寒指标评价体系、耐低氮低磷指标评价体系等,通过建成的资源圃田间评价结合实验室室内鉴定,开展了乡土治沙草种的快速筛选工作,缩短沙地优势植物的演替恢复进程,充分发挥乡土草种在贵南县生态治理中的功能作用。
陈有军
2024-11-01 16:08:08
2024年10月3日,004号工作站的成员在贵南县塔秀乡塔秀村现场指导了燕麦青贮的制作流程及关键技术要点。此次指导的重点在于管理青贮原料的含水量,这是决定青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适宜的含水量能够有效保障青贮饲料的质量,通常范围为65%~75%。
根据燕麦的具体情况,工作站成员建议将原料切碎至2-3 cm的长度;在水分含量较高的情况下,切碎长度应调整至3-5 cm,以确保青贮过程的顺利进行。这次指导为当地农户提供了科学、有效的青贮技术,旨在提升燕麦饲料的保存质量,促进当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陈有军
2024-11-01 16:06:33
2024年9月27日至10月2日,004号工作站成员对贵南雪域诺央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了取样测产工作。此次测产涵盖了今年种植的燕麦与豆科牧草的引种适应性评价试验、燕麦与豆科牧草混播试验示范以及3个新品种展示田。
工作站成员对燕麦和豆科品种的乳熟期进行了测产,并详细观测了田间的生长指标,包括株高、茎粗、叶片数量等,此外还进行了光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有机肥的使用显著提升了燕麦的产量。在肥料调控燕麦生长发育试验中, T2J处理(青燕3号和青蚕13号间作,施用有机肥4500kg/hm²) 的鲜草产量最高,达到6783.1 kg/亩;而 T5D处理(青燕3号单作,未施肥)的鲜草产量最低,仅为3068.2 kg/亩。在50份资源的适应性评价中,资源51号表现突出,鲜草产量最高,达到6827.0 kg/亩;而资源482号的鲜草产量最低,为1662.8 kg/亩。经过筛选,资源51号被确认为高产潜力品种。在燕麦与豆科牧草混播试验示范中, T4处理的鲜草产量最高,达到3825.5 kg/亩;而T1处理的鲜草产量最低,为2521.5 kg/亩。在区试试验中,青燕3号 的鲜草产量最高,达到2700.1 kg/亩;而 149号 的鲜草产量最低,为2340.1 kg/亩。在3个燕麦新品种展示田中,中燕4号的鲜草产量最高,达到4174.9 kg/亩;而青海444号的鲜草产量最低,为1545.4 kg/亩。
通过此次试验,合作社在燕麦和豆科牧草的种植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未来选育高产优质品种和推广高效种植技术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农户增收。通过这些试验,合作社积累了丰富的燕麦种植管理经验,未来将继续致力于选育高产优质品种,并推广高效的种植技术,以推动当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