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宁
2022-10-31 21:40:08
持战略和前沿导向,注重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立足行业急需解决的瓶颈制约问题,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抓好种业创新,围绕“卡脖子”问题,组织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加快培育一批高产稳产、优质专用、绿色生态、适宜机械化、轻简化的新品种;抓紧搭建政策桥梁,破除科企联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以国有科研机构为主体的育种基础理论、种质资源创新、高新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体系之外,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为一体的“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新模式。加快农机装备提档升级,一方面要聚焦国产农机在粮食生产薄弱环节、高端智能、大功率、丘陵山区小型机械等方面的突出短板,加强研发,提升国产农机装备水平;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政策,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智慧农业示范应用,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田海宁
2022-10-31 21:39:42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用“长牙齿”硬措施保护耕地,防止以结构调整为名实行耕地非粮化。中央地方协同发力,共同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引导地方整合涉农资金、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利用新增耕地调剂收益等方式,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合理提高建设标准。挖掘依靠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粮食安全领域。利用中央专项债渠道,将粮食基础设施列入发行支持范围,明确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用于支持振兴粮食重点领域,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挥财政杠杆作用,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农田建设,鼓励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筹资投劳,参与农田建设和运营管理。力争到2035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田海宁
2022-10-31 21:38:54
近年来,全国粮食产量八成产自13个粮食主产区,常年粮食净调出地只有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等少数省份。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很多地方政府,每年年初第一件事就是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下达面积和产量任务,细化到村组地块,落实到具体作物品种、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严格考核。但从基层反映看,目前落实党政同责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亟需中央出台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细则,科学合理设置考核内容,配套规范化、可操作的措施。
田海宁
2022-10-31 21:38:14
以最低收购价为代表的价格支持政策是保护农民合理收益的有效举措。2020年疫情爆发后,国家每年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对小麦、稻谷市场价格形成利好支撑,兼顾了种粮收益与后续市场平稳运行的双重目标。构建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生产者补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补贴等系统补贴体系,粮食生产补贴容量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为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出台并不断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2020年进一步增加到466.7亿元,比2012年增加186.7亿元。除了产粮大县奖励以外,中央通过减免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持续减轻主产区财政负担。目前,种粮收益还不高,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主销区还有差距,亟需增强农民种粮预期、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田海宁
2022-10-31 21:37:40
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三农发展的第一动力,农业科技实力持续提升、装备水平明显增强,为农业农村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61%。同时,涌现出一批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整体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21年,主粮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特别是小麦、玉米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当前,全球科技竞争空前激烈,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攻克大型智能装备、高端传感器等关键核心装备技术短板,围绕双季稻机械化移栽、玉米籽粒机收等薄弱环节和丘陵山区机械化短板,推广应用一批高适应性技术装备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