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青海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
登录

青海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

网站主页>特派员>特派员详情
田海宁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3-09-01
籍贯:青海省西宁市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指派县:
同德县
工作单位:
青海大学
拟开展服务工作内容:
农业推广、动物养殖繁育
专业领域:
农业推广、动物养殖繁育
服务县(市、区):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
专业职称:
副教授
服务单位名称:
青海大学
办公号码:
09715310086
服务动态展示
工作日志(125)
专家问答(0)
科研项目(0)
科技成果(0)

田海宁 2022-10-31 21:56:07
    10.立足特色资源禀赋,着力抓好“四地”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补链、延链,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心系“国之大者”,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安全”战略地位,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扎实推进长江、黄河、青海湖等流域生态保护,守护好“中华水塔”,建设好国家公园,呵护好青海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田海宁 2022-10-31 21:54:58
    9.千百年以来,尤其是解放后七十几年来,整个青藏高原藏区百万农牧民和几代科技工作者,一直期盼着能够选育出一种能够适应了高寒恶劣自然和气候条件的多年生豆科牧草,不仅能用于改良和恢复高寒草地生态,同时也够为生态草原畜牧业提供,优质植物源蛋白质全价饲草的多年生豆科牧新品种!很有幸,我们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团队的科研人员,前后四代人,在青海大学的领导下,在省科技厅和林草局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通过四十年的接力研究,2005年,在环湖地区用轮回选择的方法,成功的选育出了,以“青大1号”紫花苜蓿和“青育1号”红豆草为代表的“青大四系”多年生豆科牧草系列新品系(分别是:青大紫花苜蓿系列;青育红豆草系列;青创沙打旺系列和青选三叶草系列)其中,青大1号紫花苜蓿和青育1号红豆草在环湖地区的越冬率分别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生长第二年以后,在旱作条件下,年均生产青干草,每亩可达300公斤—800公斤。是天然草地的10—20倍。在全省推广面积已达到2000余亩,应邀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古丰乡的王府沟山区(海拔:2700—3100米)推广面积1.5万余亩。2021年在果洛玛沁县的州草种繁殖场种植了五十余亩,当年生长良好,越冬后,于2022年四月二十六日,十五点至十七点,通过专人实地观察测定,青大1号紫花苜蓿越冬率平均达到85.96%。这就标致着青大1号紫花苜蓿,突破了海拔3800米的生命禁区!安全越冬了!这不仅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而且还为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将提供非常有前景的生物材料和种质资源,也将能够为青藏高原草原畜牧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农牧民将禾本科(如燕麦)牧草生产,形象的称之为:是解决牛羊等草食动物的“吃粮工程”;而把种植和生产豆科牧草,相应的称之为:解决草食动物的“吃肉工程”)可以说:我团队初步解决和实现了,长久以来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和三江源核心地区农牧民的期盼和广大生态、农牧和草业科技工作者,长期科技攻关的初步目标!

田海宁 2022-10-31 21:54:23
    8苜蓿越冬率的观测方法,分两步1、a.去年秋天在试验地里沿着苜蓿生长行,选择好定位样段,每个样段长一米,一共确定六个,b.按顺序编好号码,再定桩标记;c.分别一一查看每个样段的苜蓿株数;d.填写记录各样段的株数。2、在翌春4月底,按上年秋季确定的样段,a.每一个样段拨去复土后,查清存活的苜蓿株数后,b.分别一一对应记录在册内;c.每一个样段都用成活株数除以去年秋季记录的株数的百分数,就是该样段的越冬率;d.用六个样段越冬率之和的平均值,就可以代表今年的苜蓿越冬率。

田海宁 2022-10-31 21:53:36
    7.海南州是我省乃至全国的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同德是海南州乃至全省生态草地畜牧业典型区域,周边接临三州五县,是名符其实的连接农牧区桥梁和纽带,是幅射青南地区的前哨和桥头堡,也是重要的农牧结合过度带。更是身兼向青南地区幅射、示范、承接、引领和带动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头堡和基地!也是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样版和辐射区。草地畜牧业是主导产业也是农牧民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重要的依赖和支撑。由于千百年来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仍没有彻底改变,草地畜牧业总体还是以放牧为主,由于牧草生产的季节性不平衡,草地畜牧业仍然不稳定,仍存在“夏肥秋壮冬瘦春死亡”现象。草地畜牧业基础不稳,遇到重大雪灾,家畜损失惨重。究其主要原因,在同德县乃至整个海南州,至今仍没有大规模多年生人工草地建植,尤其是无论在大面积天然草地,还是少量人工草地都缺乏生长的豆科牧草种类和品种,这些成了同德县乃至海南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和限制因素。针对这一短板,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团队开展了长期、持续、接力式研究,终于通过40余年,用轮回选择法突破了国际性难题,选育出青大紫花苜蓿新品系15个系列,其中青大1号紫花苜蓿在海拔3200米海南州刚察县三角城种羊场和共和县的上梅村等示范基地等地种植近2000亩,2013年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甘肃省古浪县古丰乡王府沟村的山区旱作退耕坡地上,种植青大1号紫花苜蓿近2万亩,生长第二年成活率达90%以上,第2年到第6年平均亩产青干草500到800公斤,相当于天然草地产草量的20-40倍,苜蓿的粗蛋白含量比天然草地牧草的高2-5倍。取得了显著生态和经济效益。农牧民种植青大1号紫花苜蓿,每亩增收达200元至400元。科技特派员拟准备将我团队40余年,四代人接力研究的20多项有关紫花苜蓿的科技成果无偿地在同德县内有需求和适合的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土地上大力推广示范。其中,2022年初步计划在同德县花之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建植青大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30亩,并推广配套“种养加”农业循环科技配套成果,扶持辐射示范同德县周边草地畜牧业基础建设、并主动和牦牛产业园的相关重大需求开展合作和对接!推广人工草地紫花苜蓿种植管理技术,苜蓿收获捆裹、青贮饲料加工和牛羊育肥、牛羊粪便资源化处理等生态产业链系列示范技术和引导传统草地畜牧业的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态草地畜牧业方向逐步转化。

田海宁 2022-10-31 21:52:01
    5.历经四十余年积累的科研成果打包在该合作社集约化示范推广!今年将我团队接力育成的青大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的系列技术成果在该合作社进行重点集成与示范!建植青大1号紫花苜蓿人工草地30亩,开展从种植—田间管理—收获—草捆加工—藏羊(牦牛)育肥—牛羊粪便资源化利用回田各个环节的观测和研究!力争进一步取得青大1号紫花苜蓿,从种、管、收到藏羊(牦牛)的饲养转化再到牛羊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对整个生态循环产业链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更深入探讨和挖掘生态草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手段、方法和规律,为如何进一步将农牧民一、二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农牧民真正能够寻找出一条依托传统产业提升效益的增收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