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宁
2022-10-31 21:56:26
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团队(前身为紫花苜蓿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我省草地畜牧业现状,确立了在海拔3000 m以上地区选育紫花苜蓿新品系能够安全越冬的育种目标。1980年第一代研究团队在海拔3300 m地区,选择表型特征符合育种目标的单株18株,按株采集枝条,在海拔2200 m左右地区扦插建立无性系株行,经严格人工选择收获种子后,再种植到海拔3300 m左右地区,三年期间通过严酷的自然选择和制定的严格的人工选择标准(以上方法简称高选),将入选后植株的枝条,再次扦插到海拔2200 m 地区,建立无性系株系小区。又通过专门制定的入选标准,按标准进行严格的人工选择,在生长第2年,收获种子后(这种方法简称低繁),完成了第一个轮回选择过程。按上述程序依次共完成了四个轮回选择的系统选育过程。到1997年,新品系综合返青力已达到90%以上,旱作性突出,株丛表型特征基本一致,获得符合育种目标的无性系优良单株68个,将其通过自由授粉,混系杂交结实后,共获种子606 g,形成了原原种(也称之为育种家种子)。至2000年,已初步育成极抗寒苜蓿新品系12个。具体过程和主要途径简要介绍如括号内(就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国内外各类紫花苜蓿品种生长第二年越冬率极低的问题开展研究 ,发现紫花苜蓿越冬率仅达到1-5%,完全不具备农艺栽培价值 ,我团队以杨国柱主任为核心第二代研究成员,制定了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青大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选育计划。首先从残留在高海拔地区生长年限超过三年的苜蓿植株入手,制定了严格的以抗寒性为主兼顾产量花色的选株标准(简称高选),入选植株在株高达50-60公分时,按株收割枝条,按株包装。当运至低海拔地区时及时按株分小区扦插枝条进行种子繁殖,从而构成了株系圃。生长第二年以种子产量和抗寒性并重兼顾其它性状制定严格标准,进行圃系(谱系)选择,淘汰不达标圃系(这个过程简称低繁)。三年的高选期加两年的低繁期,是紫花苜蓿的一个轮回选育期,时间为五年。青海大学团队耗时二十多年即四个轮回,最终选育出了 “青大1号”紫花苜蓿系列新品系。)进入新世纪后,我团队的研究工作受到青海大学党委和行政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怀,专门成立了以杨国柱教授为主任的“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这一科研组织,之后在青海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和持续资助下,2002-2012年通过在青海大通、格尔木市进行新品系牧草和种子生产性状的品比试验表明:选育紫花苜蓿新品系,在青海省海拔3000 m~3300 m地区,播种翌春返青率达92.6%,比对照提高74.8~80.7个百分点,生长第2~5年返青率达100%,具有优良的旱作性,在年降水量350 mm~400 mm地区,可正常进行牧草生产,并具有稳产、高产的特点。新品系在海拔3000 m~3300 m地区,生长第二年后,表型性状与原始材料比较,田间整齐度、性状一致性进一步提高,枝繁叶茂,茎枝伸长后生育速度加快,至盛花期前,平均生长速度为1.6 cm/d,是原始材料的1.5倍,成株平均高度达96 cm,是原始材料的1.2倍,两者高度差为14 cm。推翻了国内外学者认为海拔3000 m以上地区是苜蓿种植“禁区”的结论。在海拔3200 m环湖三角成种羊场地区越冬返青率达95%以上,生长第二年苜蓿干草产量达500 kg/亩。2012-2014年先后在环青海湖的代表区三角城种羊场建立定位研究观测基地与紫花苜蓿冷季观测工作站。选择种植多年生紫花苜蓿:青大1号、甘农3号、金皇后和阿尔岗金四个品种(系)作为研究材料,从种植当年秋季开始至翌春返青前,影响上述4种紫花苜蓿的根系和根冠部位越冬芽特性的土壤、气候等环境因子进行持续监测。同时对所取样植株根和越冬芽组织进行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与测定,并将根细胞在显微和超显微结构条件下通过细胞化学研究等途径对四种紫花苜蓿根系和根冠上越冬芽进行细胞学生物学研究,发现造成冷季紫花苜蓿根系和根冠越冬芽致死的原因,揭示出这一现象的环境因子和生物学机理,从而在理论上阐明机理,实践上给予突破。2015年,完成抗逆性豆科牧草种质资源引进与创新研究,2016-2019年,建成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示范基地(即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田间实验基地),基地于2016年5月获青海大学发展规划处、基建处批准建设,同年5月青海大学校党委第2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基地实用面积20余亩。实验基地配套建成种子化肥、农机具等物资贮存库和试验基地办公室建筑面积合计200 m2;整个基地设置网围栏隔离,同时实验基地建成中试青贮窖200 m³,备用储水池100 m³。在贵德县建成紫花苜蓿种植基地1050亩,建成优质青贮玉米品种2080亩。2020-2021年以李小安、段瑞君、李萍等人为第三代、第四代研究人员在青海贵德县推广紫花苜蓿新品系,《紫花苜蓿原种更新复壮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成果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遴选为2020年全国重点推广的林草成果,是草原类推广的10项成果之一。迄今为止,所选育的青大系列苜蓿新品系经过试验区几年的种植试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了预期目标。本项目完成后,对改变我省青南地区草地畜牧业现状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首先,在理论上,突破青藏高原海拔3800 m以上地区苜蓿种植“禁区”的结论,可填补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无豆科牧草新品种的空白,为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地改良提供可靠的种质资源和物质材料,为草地畜牧业提供人工植物源蛋白;其次,苜蓿示范基地建成后,在我省果洛地区率先建成较大规模人工豆科牧草示范园区,对于进一步稳定和发展我省草地畜牧业,改善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农牧民增收和“生态立省”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田海宁
2022-10-31 21:56:07
10.立足特色资源禀赋,着力抓好“四地”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补链、延链,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心系“国之大者”,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安全”战略地位,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扎实推进长江、黄河、青海湖等流域生态保护,守护好“中华水塔”,建设好国家公园,呵护好青海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田海宁
2022-10-31 21:54:58
9.千百年以来,尤其是解放后七十几年来,整个青藏高原藏区百万农牧民和几代科技工作者,一直期盼着能够选育出一种能够适应了高寒恶劣自然和气候条件的多年生豆科牧草,不仅能用于改良和恢复高寒草地生态,同时也够为生态草原畜牧业提供,优质植物源蛋白质全价饲草的多年生豆科牧新品种!很有幸,我们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团队的科研人员,前后四代人,在青海大学的领导下,在省科技厅和林草局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通过四十年的接力研究,2005年,在环湖地区用轮回选择的方法,成功的选育出了,以“青大1号”紫花苜蓿和“青育1号”红豆草为代表的“青大四系”多年生豆科牧草系列新品系(分别是:青大紫花苜蓿系列;青育红豆草系列;青创沙打旺系列和青选三叶草系列)其中,青大1号紫花苜蓿和青育1号红豆草在环湖地区的越冬率分别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生长第二年以后,在旱作条件下,年均生产青干草,每亩可达300公斤—800公斤。是天然草地的10—20倍。在全省推广面积已达到2000余亩,应邀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古丰乡的王府沟山区(海拔:2700—3100米)推广面积1.5万余亩。2021年在果洛玛沁县的州草种繁殖场种植了五十余亩,当年生长良好,越冬后,于2022年四月二十六日,十五点至十七点,通过专人实地观察测定,青大1号紫花苜蓿越冬率平均达到85.96%。这就标致着青大1号紫花苜蓿,突破了海拔3800米的生命禁区!安全越冬了!这不仅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而且还为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将提供非常有前景的生物材料和种质资源,也将能够为青藏高原草原畜牧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农牧民将禾本科(如燕麦)牧草生产,形象的称之为:是解决牛羊等草食动物的“吃粮工程”;而把种植和生产豆科牧草,相应的称之为:解决草食动物的“吃肉工程”)可以说:我团队初步解决和实现了,长久以来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和三江源核心地区农牧民的期盼和广大生态、农牧和草业科技工作者,长期科技攻关的初步目标!
田海宁
2022-10-31 21:54:23
8苜蓿越冬率的观测方法,分两步1、a.去年秋天在试验地里沿着苜蓿生长行,选择好定位样段,每个样段长一米,一共确定六个,b.按顺序编好号码,再定桩标记;c.分别一一查看每个样段的苜蓿株数;d.填写记录各样段的株数。2、在翌春4月底,按上年秋季确定的样段,a.每一个样段拨去复土后,查清存活的苜蓿株数后,b.分别一一对应记录在册内;c.每一个样段都用成活株数除以去年秋季记录的株数的百分数,就是该样段的越冬率;d.用六个样段越冬率之和的平均值,就可以代表今年的苜蓿越冬率。
田海宁
2022-10-31 21:53:36
7.海南州是我省乃至全国的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同德是海南州乃至全省生态草地畜牧业典型区域,周边接临三州五县,是名符其实的连接农牧区桥梁和纽带,是幅射青南地区的前哨和桥头堡,也是重要的农牧结合过度带。更是身兼向青南地区幅射、示范、承接、引领和带动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头堡和基地!也是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样版和辐射区。草地畜牧业是主导产业也是农牧民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重要的依赖和支撑。由于千百年来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仍没有彻底改变,草地畜牧业总体还是以放牧为主,由于牧草生产的季节性不平衡,草地畜牧业仍然不稳定,仍存在“夏肥秋壮冬瘦春死亡”现象。草地畜牧业基础不稳,遇到重大雪灾,家畜损失惨重。究其主要原因,在同德县乃至整个海南州,至今仍没有大规模多年生人工草地建植,尤其是无论在大面积天然草地,还是少量人工草地都缺乏生长的豆科牧草种类和品种,这些成了同德县乃至海南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和限制因素。针对这一短板,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团队开展了长期、持续、接力式研究,终于通过40余年,用轮回选择法突破了国际性难题,选育出青大紫花苜蓿新品系15个系列,其中青大1号紫花苜蓿在海拔3200米海南州刚察县三角城种羊场和共和县的上梅村等示范基地等地种植近2000亩,2013年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甘肃省古浪县古丰乡王府沟村的山区旱作退耕坡地上,种植青大1号紫花苜蓿近2万亩,生长第二年成活率达90%以上,第2年到第6年平均亩产青干草500到800公斤,相当于天然草地产草量的20-40倍,苜蓿的粗蛋白含量比天然草地牧草的高2-5倍。取得了显著生态和经济效益。农牧民种植青大1号紫花苜蓿,每亩增收达200元至400元。科技特派员拟准备将我团队40余年,四代人接力研究的20多项有关紫花苜蓿的科技成果无偿地在同德县内有需求和适合的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土地上大力推广示范。其中,2022年初步计划在同德县花之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建植青大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30亩,并推广配套“种养加”农业循环科技配套成果,扶持辐射示范同德县周边草地畜牧业基础建设、并主动和牦牛产业园的相关重大需求开展合作和对接!推广人工草地紫花苜蓿种植管理技术,苜蓿收获捆裹、青贮饲料加工和牛羊育肥、牛羊粪便资源化处理等生态产业链系列示范技术和引导传统草地畜牧业的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态草地畜牧业方向逐步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