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青海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
登录

青海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

网站主页>特派员>特派员详情
李智花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69-08-02
籍贯:青海互助 政治面貌:群众
指派县:
化隆回族自治县
工作单位:
海东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拟开展服务工作内容:
畜牧技术推广
专业领域:
畜牧
服务县(市、区):
化隆县
专业职称:
高级畜牧师(六档)
服务单位名称:
海东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办公号码:
0972—2612991
服务动态展示
工作日志(174)
专家问答(0)
科研项目(0)
科技成果(0)

李智花 2024-10-11 11:07:16
    今年湾草滩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的89亩燕麦,开始收割、打包出售,约400吨。

李智花 2024-10-11 11:03:27
    大肠消化,食糜经小肠消化和吸收后,它的残余部分逐渐经回盲瓣进入大肠。大肠粘膜中的腺体分泌碱性PH值7.5—8.0、粘稠的消化液,其中含有消化酶甚少。所以大肠内的消化,主要靠随食糜带来的小肠消化酶和微生物(细菌和纤毛虫)的作用。反刍动物的盲肠和结肠内也进行发酵作用,能消化饲料中纤维素15%—20%。纤维素经发酵后产生大量挥发性脂肪酸和气体,挥发性脂肪酸可被机体吸收利用;大肠内所产生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氮及少量氢,其中一部分经肛门直接排出,另一部分由肠粘膜吸收入血,再经肺呼出。大肠也是排泄器官,经大肠壁排除钙、铁、镁等矿物质。大肠运动与小肠运动大致相似,但运动速度比小肠缓慢,运动强度也较弱。食糜经消化和吸收后,其中的残余部分进入大肠的后段。,第四节 各种营养分的吸收,一、糖的吸收 单糖被吸收后极大部分经门静脉血流输送至肝脏,也有一些单糖经淋巴输送入循环血液中。麦芽糖、蔗糖、乳糖等双糖虽然可以完全溶解在肠内容物中,但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能被吸收入血。,二、挥发性脂肪酸的吸收 反刍动物的饲料中糖类大部分在前胃内被微生物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主要是乙酸、丙酸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挥发性脂肪酸在前胃和大肠被吸收入循环血流,然后供机体利用。挥发性脂肪酸在前胃内被大量吸收,被吸收的丁酸有85%被代谢产生大量酮体。乙酸也有同样变化,但仅被代谢45%。约有65%的丙酸则在瘤胃上皮内转变为乳酸和葡萄糖。, 三、脂肪的吸收 饲料中的甘油三酯(脂肪和油类)虽然可在胃内大致乳化,而在小肠中与胰液和胆汁混和后才开始消化过程。牛的十二指肠食糜中的脂肪84%在小肠内吸收。胰脂酶将甘油三酯相继分解产生甘油二酯和甘油一酯,最后形成游离脂酸和甘油一酯。这些分解产物与胆汁酸结合形成脂肪微粒,微粒中的甘油一酯和长链脂肪酸借简单的扩散作用通过微绒毛进入吸收细胞。当脂肪吸收时,结合胆盐没有被吸收,而沿肠管移行至小肠后段,通过需能的主动转运系统而被吸收,经血液循环回肝,以供再度分泌。一些甘油三酯还可呈微细的乳糜状态(平均直径小于500埃)而被直接吸收。,四、蛋白质的吸收 绝大部分的蛋白质(饲料的、内源的、微生物的和脱落粘膜的)被蛋白分解酶降解至氨基酸。游离氨基酸通过主动的需能的载体系统(具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和需要钠离子)而被吸收。同时,也有一些短链肽吸收入血,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由于肠粘膜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某些天然蛋白质可被吸收。例如,新生下的哺乳类动物的肠上皮可以透过完整的蛋白质分子,因此随初乳进入消化道的免疫球蛋白(抗体),可依赖肠粘膜上皮的泡饮作用吸收入上皮,再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成年动物由于吸收天然蛋白质(如乳蛋白和鸡蛋白)产生某种免疫敏感性(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五、盐类和水分的吸收 盐类主要在小肠内吸收,反刍动物所吸收的矿物质有75%是在小肠吸收的。钙和镁可被某些物质如植物来源的非丁所抑制吸收或形成不溶性的硫酸盐和磷酸盐而不能被吸收。钙离子的适宜的主动转运需要充分的维生素D和正常水平的甲状旁腺激素。,六、维生素的吸收 一般认为维生素A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进行吸收。维生素D.E.K则借扩散经吸收细胞的脂肪组分被动地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可能离解于脂肪吸收时所形成的乳糜微粒中,经乳糜管由栖粘膜转运。脂溶性维生素沿全部小肠吸收,而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为主。水溶性维生素除维生素B12外,显然通过被动性扩散主要在小肠前段吸收。核黄素,吡哆醇、硫胺素、泛酸或生物素均未发现主动转运证据,不过叶酸可能由主动转运吸收。

李智花 2024-10-10 13:06:05
    二、瓣胃 正在生长的反刍动物,瓣胃迅速发育。犊牛自出生后10天至150天,瓣胃的容积增大60倍。瓣胃内容物含干物质22.6%,含水量比瘤胃和网胃内容物少(瘤胃含干物质17.2%,网胃13.1%),颗粒也较小,直径超过3毫米的不到1%,而小于1毫米的占67.67%,pH值平均为7.2(6.6—7.3)。瓣胃接受来自网胃的流体食糜,这类食糜含有许多微生物和充分细碎的饲料以及微生物发酵的副产物。当这些食糜通过瓣胃的叶片之间时,大量水分被移去,因此食糜部分变干,水分一部分被瓣胃上皮吸收,另一部分当被叶片挤压出来时就流入皱胃。瓣胃运动使瓣胃叶片的粗糙表面可揉捏和研磨食糜,使之变得更为细碎。食糜的VFA、氯化钠等可在瓣胃内被上皮吸收。 三、皱胃 皱胃的结构和功能同非反刍动物的单胃类似。 (一)分泌 皱胃是反刍动物胃的有腺部份,分胃底和幽门两部。胃底腺分泌的胃液为水样透明液体,含有盐酸、胃蛋白酶和凝乳酶,并有少量粘液;含干物质约1%左右,呈酸性,自由采食的绵羊PH值为1.05—1.32。幽门腺分泌量很少,并且呈中性或弱碱性反应,含少量胃蛋白酶原。皱胃的胃液是连续分泌的,这与反刍动物的食糜由瓣胃连续进入皱胃有关。皱胃胃液高度酸性,不断地破坏来自瘤胃的微生物。蛋白酶分解微生物蛋白质产生氨基酸,这一作用大概是皱胃的主要机能。来自瓣胃的食糜略呈酸性和具有高度缓冲性,使皱胃的PH值升高,刺激促胃液素释放,因而促使胃液分泌,PH值降低则抑制促胃液素释放和酸分泌减少,这样的机理使皱胃内酸度保持于PH值2—2.5左右。由于饲料在前胃内经过发酵过程,已基本上失去特征,因此饲料的性质对皱胃的分泌特性影响不大。 (二)运动 一般情况下,胃体部处于静止状态,幽门窦出现强烈的收缩波,半流体的皱胃内容物随幽门运动而排入十二指肠。 第二节 小肠消化 食物经胃消化后,变成流体或半流体的酸性食糜,逐渐进入小肠,开始小肠消化。食糜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和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大部分营养被分解成为可被吸收和利用的状态。小肠内的消化在整个消化过程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胰液 胰腺是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的腺体。胰液从腺泡细胞中产生后,经胰导管流入十二指肠。 (一)胰液的组成 胰液是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值约为7.8—8.4。胰液除水分和电解质外,还含有有机物。电解质主要是高浓度的碳酸氢盐和氯化物,碳酸氢钠可部分中和来自胃的酸性食糜和维持适合胰酶消化作用的氢离子浓度。有机物主要为由蛋白质构成的消化酶。胰液消化酶含量丰富,包括胰蛋白分解酶、糜蛋白酶和羧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和胰核酸分解酶等,都是不活动状态的酶原。 (二)胰酶的作用 胰蛋白酶原经自动催化或经肠激酶作用转变为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原和羧肽酶原都被胰蛋白酶所致活。胰蛋白酶与糜蛋白酶共同作用,水解蛋白质为多肽,而羧肽酶则降解多肽为肽和氨基酸。胰脂肪酶在胆盐的共同作用下,能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胰淀粉酶能分解一切淀粉(淀粉和糖元),产生糊精和麦芽糖。胰液内还有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等双糖酶,将双糖进一步分解为单糖。核酸酶包括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降解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至单核苷酸。 (三)胰液分泌及其调节 吃食动作可通过神经反射途径兴奋胰腺的分泌活动。酸性食糜由胃进入小肠与胰液分泌有密切联系。胰液分泌量和性状,随日粮制度而起变异,表现明显的适应性,在个体发育中哺乳期所分泌胰液的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浓度较高,当断乳后改喂青饲料后,虽然胰液分泌量并未减少,而胰液对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力随之下降。反刍动物胰液质量也随饲料性质而起变化,如在日粮中,以燕麦代替麦麸时,胰蛋白酶的消化力增大;以青贮料代替干草,则提高胰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消化力;饲喂秸秆增加醣类酶的消化力,而降低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消化力。 二、胆汁 胆汁在肝内生成。胆汁的组成中有胆色素、胆酸、胆固醇、卵磷脂及其他磷脂、脂肪和矿物质。胆酸包括甘氨胆酸和牛磺胆酸。胆汁中除胆酸和碱性无机物质与消化有关外,其他成分都可以看作是排泄物。胆汁的消化作用大致有下列数方面:(1)胆酸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能增强脂肪酶的活性;(2)胆酸盐能降低脂肪滴的表面张力,将脂肪乳化成微滴,增大脂肪与脂肪酶相接触的表面面积,有利于脂肪酶的消化作用;(3)胆酸盐与脂肪酸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5)胆汁中的碱性无机盐可中和一部分由胃进入肠中的酸性食糜,维持肠内的适当反应;(6)刺激小肠的运动。 (二)胆汁的分泌 进食后胆汁分泌增加。胆酸盐是促进胆汁分泌的主要体液因素。胆汁排出到十二指肠后,其中的胆酸盐在小肠内被迅速吸收,经门静脉重新回到肝脏,刺激肝细胞,加强胆汁的分泌,称为肠肝循环。食糜对胃幽门局部的机械和化学刺激所释放的促胃液素促进胆汁分泌。 三、小肠液 各种家畜的小肠都有肠腺和十二指肠腺。 (一)小肠液的性状、组成和作用纯净的小肠液是无色或灰黄色的混浊液,呈弱碱性反应。有下列酶类:l、肠肽酶:小肠上皮细胞产生几种肽酶,把多肽分解成氨基酸。2、肠脂肪酶:肠液中含有少量脂肪酶,它能补充胰脂肪酶对脂肪消化的不足,把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3、分解糖类的酶,肠液中的糖酶类有蔗糖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可以把相应的双糖分解为单糖。肠液中也含有淀粉酶。4、分解核蛋白质的酶类:主要有核酸酶、核苷酸酶和核苷酶。 (二)小肠液分泌的机理 当食糜进入小肠时,促进小肠液的分泌。 四、小肠运动 小肠的运动机能是靠肠壁的两层平滑肌来完成的。肠壁的内层肌由环状肌组成,它的收缩使肠管的口径缩小。肠壁的外层肌由纵行肌组成,它的收缩使肠管的长度缩短。由于这两种平滑肌的复合收缩,产生各种运动形式,使食糜与消化液混合,使消化产物与肠粘膜密切接触以便吸收,并推送食糜在肠中移动。 家畜胃内的微生物,尤其是在反刍动物前胃消化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菌和纤毛虫,经过皱胃内的消化,极大部分死亡,并被分解,作为构成小肠食糜营养物的一部分。不过,还有少量细菌处于芽胞状态,随食糜进入大肠后,遇到适宜条件,又开始繁殖。

李智花 2024-10-10 13:05:56
    全混日粮技术,目前国内反刍家畜饲养业普遍采用精粗分饲的饲养制度,大多采用“秸秆+谷物”这一简单的饲料组合,粗料自由采食,精料限量饲喂,日粮组成不稳定且营养平衡性差,瘤胃PH值变化幅度大,破坏了瘤胃内消化代谢的动态平衡(挥发性脂肪酸生成、菌体蛋白合成、微生物区系稳定),不利于粗纤维的消化,导致饲料利用率低,粗饲料浪费严重,生产水平低下,不适应现代畜牧业集约化规模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由于营养与饲料技术的整体缺乏,我国的反刍动物养殖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牛羊生长缓慢、饲养周期长、生产成本高,商品化程度低且产品质量差,我国规模奶牛的平均年产奶量只有5000kg~6000kg,而发达国家,达8000kg~10000kg [1] ;我国的肉牛、肉羊养殖在出栏率、产肉率等方面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肉牛平均胴体重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50kg,比发达国家低150kg。因此,立足我国饲草料资源状况及反刍家畜饲料研究开发落后于其饲养业发展的现状,结合当前牛羊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进行牛羊全混合日粮(TotalMixedRation),以下简称(TMR)的开发及推广。全混合日粮是根据反刍动物(牛、羊等)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把铡切(揉碎)适当长度的粗饲料、精料和各种添加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充分混合而得到的一种营养相对平衡的日粮。2O世纪90年代在美、欧、以色列等国就全面应用TMR饲养技术体系。TMR技术在国外的普及率意大利是100%,以色列是100%,韩国是65%。据以色列农业部资料,仅在全国lO万头牛推广TMR一项技术,平均牛奶产量就提高了30% [3] 。与传统的精粗分饲法相比,TMR日粮饲养技术能适应规模化、集约化牛羊养殖业发展的需求。这一技术能较好地控制日粮的组成和营养水平,确保其营养的平衡性和安全性,可提高牛羊干物质的采食量和对饲料的转化效率,保证精粗比例,维持瘤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能有效地防止消化系统机能紊乱,并可充分与有效地利用单独饲喂时适口性差的饲料资源,如丰富的农作物秸秆,降低饲养成本,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这一技术也便于应用系统整体调控理论和技术来优化饲料配方,发挥饲料的整体效应和组合效应,可显著提高牛羊生产的水平和秸秆的利用效率,缩短我国与世界反刍动物养殖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但TMR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需要专门的生产设备,包括铡切或揉碎、混合、计量设备等;在原料的贮存过程中,要经常调查并分析其营养成分的变化,尤其是原料水分的变化;牛羊的分群、饲槽的改装、原科的往返三、全混合日粮的加工及应用㈠全混合日粮生产技术要点 配制全混合日粮是以营养浓度为基础,根据不同类别畜群的营养需要,并结合干物质进食量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 [5] 。各原料组分必须计量准确,充分混合,防止精粗饲料组分混合、运输或饲喂过程中分离。1.粗饲料切铡长度。青贮要有l5%~20%的长度超过4cm,并应加入一定量长约5cm的青干草。2.适宜的含水量。全混合日粮含水量应为35%~45%。3.投料顺序和搅拌时间。一般全混合日粮日粮搅拌车的投料顺序是先粗后精,按“干草—青贮—精料”的顺序投放混合 [6] 。在混合过程中,要边加料加水,边搅拌,待物料全部加入后再搅拌4min~6min。如采用卧式搅拌车,在不存在死角的情况下,可采用先精后粗的投料方式 [7] 。㈡全混合日粮利用注意事项1.合理分群。分组饲喂对配制全混合日粮来说意义重大,根据牛羊的生长阶段、生产性能和体况分组,相似类群的牛羊的营养需要量相同,按其配制的全混合日粮营养水平和营养平衡性,最接近家畜的营养需要。2.全混合日粮及其原料营养成分分析。及时测定TMR及其原料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TMR日粮配方,控制TMR日粮的营养浓度和牛羊对饲料干物质的采食量。理想的TMR日粮含水35%~45%,如高于50%,可能会影响,牛羊对干物质的采食总量。3.应现配现喂,确保全混合日粮新鲜、安全。饲喂前进行混合,,配制的TMR日粮夏秋季应在当日喂完,冬春季应在两日内喂完。4.饲养体制转变应有一定的过援期。在由放牧饲养或常规精粗分饲转为自由采食TMR时,应选用一种过渡型日粮,以避免由于采食过量而引起消化疾病和酸中毒。不得随意变换TMR配方,如需变换应有15d左右的过渡期,且尽量避开泌乳高峰期等 [8] 。5.饲槽中不应长时间断料。饲槽中不应长时间断料,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使饲槽空置了40h以上,重新添槽时应使第一次所,用的饲料含有较多的粗饲料。6.确保TMR日粮的营养平衡性。在配制TMR时,要保证所选用饲草料等原料的质量,配料时的计量准确性,以及混合机的混合均匀度,确保全混合日粮的营养平衡性。

李智花 2024-10-10 13:05:35
    一、概述 燕麦是一种优良的饲用麦类作物,广布于欧、亚、非三洲的温带地区。我国燕麦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的高寒牧区。其中以内蒙古、河北、甘肃、山西种植面积最大,新疆、青海、陕西次之,云南、贵州、西藏和四川山区也有少量种植。近年来随着人工草地的建立,燕麦开始在牧区大量种植,已成为高寒牧区枯草季节的重要饲草来源。 燕麦在世界谷物生产中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占第四位,种植以苏联为最多,其次是美国、加拿大、德国、波兰、瑞典、挪威等国,亚洲各国种植较少。 二、经济价值 燕麦是一种优良的草料兼用作物,一般亩产150~200公斤。青饲料亩产1000~1500公斤。秸秆亩产350~400公斤。 燕麦籽实含有大量易消化和高热量的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为10~14%,是各类家畜特别是马、牛、羊的良好的精料,营养价值超过大麦。 三、植物学特性 燕麦为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须根系较发达。株高80~150厘米。颖果纺锤形,狭长,具簇毛,有纵沟。谷壳率占籽粒重量的20~30% 四、生物学特性 (一)燕麦的生长发育 燕麦的生长期因品种、栽培地区和播种期而异。一般春播的75~125天,而秋播者可长达250天以上。燕麦春播,生长期为90~115天。大多在90~110天左右。春播燕麦早熟品种生育期为75~90天,其植株较低矮籽粒饱满,适于做精饲料栽培;晚熟品种的生育期为105~125天,其茎叶高大繁茂,主要用作青饲或调制干草;中熟品种的生育期为90~105天,株丛高度介于早熟和晚熟品种之间属兼用型燕麦。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燕麦最适宜生长在气候凉爽、雨量充足的地区。对温度的要求较低,生长季炎热而干燥对其生长发育不利。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3~4℃,最高为30℃,适宜温度为15~25℃。不同品种燕麦在温度2~5℃的条件下,约经10-14天便可完成春化阶段,并能使植株提早抽穗1~4天。抗寒力较其他麦类为强。幼苗能耐 -2~-4℃的低温,成株在 -3~-4℃ 低温下仍能恢复生长,在-5℃时才受冻害。生长期中需求温度也低,拔节至抽穗要求15~17℃ ,抽穗开花要求20~24℃ 。 燕麦对高温特别敏感,当温度达38~40℃ 时经过4~5小时气孔就萎缩,不能自由开闭。在抽穗开花及灌浆期间高温的危害更大,将会导致结实不良形成秕粒。所以夏季温度不太高的地区最适宜于种植燕麦。 燕麦为长日照植物,延长光照发育缩短。 燕麦是需水较多作物,不仅发芽时需要较多的水分,且在其生育过程中耗水量也比大麦、小麦及其他谷类作物为多。试验表明燕麦的蒸腾系数为474,小麦为424,大麦为403。总之干旱缺雨、天气酷热是限制燕麦生产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在干旱地区种植燕麦一定要注意灌溉保墒工作。 燕麦对于土壤的选择不严,可以栽种在各种土壤上但以富于腐植质的粘壤土或砂壤土为最宜。在高寒牧区的初垦地上由于土壤腐植质的含量高、水分充足,即使整地较为粗糙也可获得很高的青草产量。但是干燥砂土不适其生长。土质比较粘重潮湿而不适于种植小麦、大麦和其他谷类作物时可以种植燕麦。燕麦对酸性土壤(ph5.0~6.5)的反应不如其他谷类作物敏感,耐碱性不如大麦,但某些品种的耐碱能力较小麦为强。 五、栽培技术 (一)轮作、整地和施肥 燕麦对于氮肥有良好的反应,前作以豆科植物最为理想,尤以豌豆茬对它的增产效果特别显著。马铃薯、玉米都是燕麦的良好前作。燕麦忌连作,西北高寒牧区和内蒙古种植青燕麦,由于常年连作产量下降,应注意适当地倒茬轮作。燕麦播种前整地的主要措施是深耕和施肥。春燕麦要求秋翻,冬燕麦则在前年作物收获后随即耕翻,耕翻深度以18~22cm为宜。翻后及时耙地和压地,耕前施基肥,每亩1500kg。化肥用量一般尿素10~15kg/亩,过磷酸钙30~45 kg/亩,硫酸钾10~20 kg/亩。大量施用有机肥对燕麦丰产的作用也非常明显,但必须结合施用草木灰以防倒伏。选用籽粒大、饱满、发芽率高、发芽势强、播种品质好的籽粒作种子能显著提高产量。 (二)播种 (1)适时播种及播种量:燕麦种子大小不整齐、应选纯净的大粒种子播种。黑穗病流行地区播前要实行温汤浸种。播种期因地区和栽培目的的不同而异。春播燕麦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也有迟至6月间进行夏播,过早过迟常易受冻害。具体播种时间可视自然条件和生产目的而定,如青刈燕麦长到抽穗刈割利用,自然种至抽穗约需65~75d,气温高其生长期短,反之则延长。如适合定西地区的定引1号品种种子生产亩播量15~17.5kg,饲草生产亩播量17.5~22.5kg、白燕7号品种种子生产亩播量15~17.5kg,青刈燕麦亩播量17.5~22.5kg、定燕2号种子生产亩播量15~17.5kg,青刈燕麦亩播量17.5~22.5kg。青刈燕麦刈割期早,生长期短不易倒伏,为获得高产优质的青饲料可适当密植,其播种量可增加20%-30%。单播时一般行距为15~30cm,混播的为30~50cm,复种的可缩小到15cm。燕麦覆土宜浅,一般为3~4cm,干旱地区可稍深些,播种后镇压有利于出苗。 (2)播种机:采用三行或多行机械播种机。用机械播种出苗整齐,出苗率高。用穴播机进行播种,种子集中、抱窝、抗倒伏。 (3)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技术:每亩箭筈豌豆播量2.5kg,不但提高草产量,而且提高饲草品质。 (三)田间管理 燕麦在出苗前后若表土出现板结可以轻耙一次,苗期如果杂草太多可以用人工除草,也可以用2,4-D丁酯进行化学除草,每公顷用药量不超过1.5kg。在分蘖或拔节期进行第二次除草时结合灌溉,降雨施入追肥。第一次追肥在分蘖时进行,可促进有效分蘖的发育。第二次在拔节期间进行追氮、钾肥料。第三次追肥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孕穗或抽穗时进行,以磷、钾肥为主配合使用粪肥。在抽穗期间以2%的过磷酸钙进行根外追肥,可促进籽粒饱满。燕麦在一生中浇水次数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而定。在干旱地区生育期一般需浇水2~4次水,时间分别在分蘖,抽穗和灌浆期进行。同时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灌水应与追肥同时进行。燕麦从分蘖到拔节这一时期是幼穗分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水分供应不充分,就会增加不孕穗数,因而也降低种子产量。 (四)收获 收籽粒燕麦要在最上部的籽粒达到完熟,而下部的籽粒蜡熟时收获。一般每亩产300~400公斤。 青刈燕麦可根据饲养需要于拔节开花期刈割。燕麦再生能力强,两次刈割能为畜禽均衡提供优质青绿饲料。第一次刈割要适当提早,留茬5~10cm,刈割后30d即可收获第二次,延至抽穗刈割只能割1次,产量和品质均较低。青刈燕麦的产量因条件不同而异,一般每亩1500~2000kg。1次刈割与2次刈割总产量相近,但就蛋白质产量而言,则以分期刈割为高,且可满足牲畜对青饲料的需要。 燕麦是一种极好的青刈饲料,在冬季较为温暖的地方可秋播供冬春利用。在冬季严寒的地方则以春播利用,从乳熟期至成熟期均可收获,根据产量及消化实验结果,以乳熟期到蜡熟期收获最好。如果与豆科作物混播则更能获得量质兼优的青饲料。燕麦可以鲜喂、青贮、调制干草或利用燕麦地放牧,其饲用价值很高,是一种很有潜力的饲草。 (五)病虫害防治技术 (1)坚黑穗病:用拌种霜或者粉锈宁(三唑酮)按种子量的0.2%进行拌种,拌后7天之内播种完毕。(2)红叶病:由蚜虫传播,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进行两次喷雾。喷洒36%甲基硫菌悬浮剂500-6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粘虫防治:用90%的敌百虫1200倍液,或50%的敌敌畏2000倍液喷雾,每亩喷50公斤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