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青海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
登录

青海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

网站主页>特派员>特派员详情
李加友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4-01-01
籍贯:湖南省邵阳县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指派县: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工作单位:
嘉兴大学
拟开展服务工作内容:
食用菌栽培及深加工,中药饮片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开发
专业领域:
生物工程
服务县(市、区):
海东市民和县
专业职称:
教授(四级)
服务单位名称:
嘉兴大学
办公号码:
057383643264
服务动态展示
工作日志(99)
专家问答(0)
科研项目(0)
科技成果(0)

李加友 2025-04-29 15:54:36
    2025年3月26日-28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002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应青海雪芝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需求,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专项帮扶行动,协助企业完成《羊肉炖料包》企业标准制定工作。工作站曾阳教授牵头,李锦萍教授、刘力宽教授、李加友教授、尚军副教授、龙主多杰副教授、邓锋震主任、李成海主任等8名成员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模式,围绕产品配方设计、生产工艺标准化及质量安全控制等核心环节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企业提升产品规范性与市场竞争力。 此次标准制定工作以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为导向,工作站专家团队分模块推进技术攻关。针对羊肉炖料包的香辛料配比、风味稳定性及营养指标,结合高原地区饮食偏好优化配方,确保产品口感适配性和地域特色,并依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与行业规范,对标准文本的术语定义、理化指标限值及标签标识要求进行逐项审核,确保标准科学性与法规符合性。 3月28日,工作站召开标准终审会议,曾阳教授主持审议《羊肉炖料包》企业标准草案。工作站通过“技术嵌入+标准赋能”模式,推动县域农产品加工产业向规范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

李加友 2025-04-29 15:53:55
    2025年3月26日-28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002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应青海雪芝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需求,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专项帮扶行动,协助企业完成《羊肉炖料包》企业标准制定工作。工作站曾阳教授牵头,李锦萍教授、刘力宽教授、李加友教授、尚军副教授、龙主多杰副教授、邓锋震主任、李成海主任等8名成员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模式,围绕产品配方设计、生产工艺标准化及质量安全控制等核心环节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企业提升产品规范性与市场竞争力。 此次标准制定工作以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为导向,工作站专家团队分模块推进技术攻关。针对羊肉炖料包的香辛料配比、风味稳定性及营养指标,结合高原地区饮食偏好优化配方,确保产品口感适配性和地域特色,并依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与行业规范,对标准文本的术语定义、理化指标限值及标签标识要求进行逐项审核,确保标准科学性与法规符合性。 3月28日,工作站召开标准终审会议,曾阳教授主持审议《羊肉炖料包》企业标准草案。工作站通过“技术嵌入+标准赋能”模式,推动县域农产品加工产业向规范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

李加友 2025-04-29 15:49:49
    2025年3月26日-28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002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应青海雪芝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需求,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专项帮扶行动,协助企业完成《羊肉炖料包》企业标准制定工作。工作站曾阳教授牵头,李锦萍教授、刘力宽教授、李加友教授、尚军副教授、龙主多杰副教授、邓锋震主任、李成海主任等8名成员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模式,围绕产品配方设计、生产工艺标准化及质量安全控制等核心环节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企业提升产品规范性与市场竞争力。 此次标准制定工作以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为导向,工作站专家团队分模块推进技术攻关。针对羊肉炖料包的香辛料配比、风味稳定性及营养指标,结合高原地区饮食偏好优化配方,确保产品口感适配性和地域特色,并依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与行业规范,对标准文本的术语定义、理化指标限值及标签标识要求进行逐项审核,确保标准科学性与法规符合性。 3月28日,工作站召开标准终审会议,曾阳教授主持审议《羊肉炖料包》企业标准草案。工作站通过“技术嵌入+标准赋能”模式,推动县域农产品加工产业向规范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

李加友 2025-04-15 18:10:37
    支持雪芝隆公司开展2025中央引领地方发展科技项目申报 为支持青海雪芝隆申报2025年中央引领地方发展科技项目的申报,先后组织项目选题、内容撰写、申报团队组建、答辩等工作。具体包括 2025.2.28 组建申报团队,包括嘉兴大学李加友团队、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沈建伟团队、青海雪芝隆公司。派出相关成员,建立微信群,进行项目交流。 2025.2.28-3.19 将收集的资料和前期准备工作全部交给沈建伟老师,确定其为项目负责人,以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申报。 其中经过多次交流,确定项目申报书撰写方式。 2025.3.17-3.20 项目申报材料的提交。 2025.3.30-4.11 准备答辩材料,撰写答辩讲稿和ppt。 4.12-4.13 到西宁参加项目答辩。并就项目的后续工作进行交流。

李加友 2025-04-15 17:53:03
    黄芪的产品开发 青海省黄芪产业近年来依托独特的高原生态优势和政策支持,已形成规模化种植与初加工并行的发展格局,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青海省是全国第二大黄芪集中种植区,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海东、西宁、海南、海北、黄南等5个市州的15个县(区),以河湟谷地的浅脑山地区为主。截至2024年,全省黄芪种植面积约5万亩,年产量约2.5万吨,产值超8亿元。例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2024年通过“先建后补”项目新增黄芪种植4000亩,每亩补贴1000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461元。 全省现有黄芪加工企业约20家,年加工能力约5万吨,主要产品包括饮片、提取物、保健品等。例如,青海康蕴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年产黄芪饮片500吨,产品覆盖青海及周边市场;青海九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拥有13750万元注册资本,年加工能力达1000吨,并布局黄芪多糖提取生产线。部分企业如德令哈林生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还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黄芪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原料。 挑战与未来展望:加工企业以中小型为主,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20%,附加值较低。缺乏全国性知名品牌,市场定价权不足。 青海省黄芪产业已形成“种植规模化、加工初阶化、市场区域化”的发展格局,但在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和科技支撑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未来,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和市场拓展,青海有望成为全国高附加值黄芪生产基地,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新范式。。 3月31日-4月2日 特派员李加友团队根据青海雪芝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意见,拟开发黄芪发酵饮料产品,工作站曾阳教授到团队来指导相关工作,经过多轮的交流,形成如下意见和建议: 黄芪发酵饮料的开发前景广阔,既契合健康消费趋势,又能推动黄芪产业链升级。以下从技术突破、市场潜力、政策支持及挑战应对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突破:发酵工艺赋能产品创新 1. 活性成分提升 发酵过程可显著提高黄芪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与生物利用度。例如,专利技术通过超声辅助发酵,使黄芪甲苷、二氢槲皮素等活性成分含量提升30%以上,同时中和黄芪的温燥之性,降低“上火”风险。益生菌发酵还能生成短链脂肪酸、维生素等代谢产物,增强产品的抗氧化和肠道调节功能。 2.口感优化与风味创新 采用“黄芪汁-蛋白肽混合发酵”技术,结合植物乳杆菌GL5、长双歧杆菌BL21等专利菌种,可有效去除黄芪的苦涩味,提升产品的酸甜平衡度。感官评价显示,发酵后的黄芪饮料色泽金黄、口感顺滑,综合评分达97.8分(满分100分),显著优于传统黄芪水。 3. 功能叠加效应 芪与枸杞、红枣等药食同源原料的复配发酵,可实现功能协同。例如,黄芪-枸杞发酵饮料的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82.6%)是单独黄芪的1.5倍,同时兼具补气、明目等复合功效。 二、市场潜力:千亿级赛道的新增长点 全球功能饮料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突破2000亿美元,中国市场年增速超18%。消费者对免疫支持(44%)、肠道健康(42%)等功能的关注度持续攀升,而黄芪发酵饮料的“补气+益生菌”双重功效恰好满足这一需求。例如,子洲县的黄芪固体饮料试产即实现产值翻倍,液体饮料研发进展顺利。 黄芪发酵饮料可添加GABA、茶氨酸等成分,推出“抗疲劳”“助眠”等场景化产品,精准对接年轻消费者需求。采用有机黄芪原料,结合冷压发酵、无菌灌装等工艺,打造轻奢养生饮品,对标日本“汉方饮料”市场。 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和ISO标准,将产品出口至东南亚、北美市场,填补国际市场空白。 总之,黄芪发酵饮料兼具传统养生价值与现代消费属性,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企业需把握三大核心:技术突破(如超声发酵、益生菌复配)、政策红利(药食同源目录、地方产业扶持)、市场细分(熬夜经济、高端化、国际化)。通过“功能+口感+文化”的三维创新,黄芪发酵饮料有望成为继枸杞、人参之后的又一爆款品类,为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产业范本。